数字化科普资源分类体系和元数据交换研究
本文关键词:数字化科普资源分类体系和元数据交换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普 数字化科普资源 资源分类 元数据 元数据转换
【摘要】: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科普既是现代科普重要特征,也是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科普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资源重复性建设明显(尤其是地方科普网站),资源规范性不足,利用率低;原创能力薄弱,资源总数量多,优质特色资源数量少;网站资源评价多数以资源大小或资源数量为标准,对资源内容评价不足;受传统门户与利益限制,资源共享观念不足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从数字化科普资源的分类和标准化建设来展开。 首先,在研究国内外主要分类方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科普资源分类、数字资源分类、学习资源分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资源分类以及数字化科普资源特征,以主题分类法和学科分类法为主,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且扩展性良好的数字化科普资源分类体系,另外也对数字化科普资源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其次,分析研究了当前国内外主要元数据标准的优缺点,结合数字化科普资源特征,选取DC为主要参照标准;依照数字化科普资源分类体系,制定了数字化科普资源元数据标准,包括数字化科普资源元数据核心元素集,视音频通用元数据,图像通用元数据,文献/文本通用元数据,体验通用元数据,展览、报告/讲座、比赛通用元数据。并以数字化科普资源图像通用元数据为例,采用XML/RDF对数字化科普资源元数据标准进行描述。 元数据转换部分,采取人工匹配+程序转换+人工修补的方式来实现,即:人工定义元数据匹配规则,程序实现自动转换,人工读取修补完善,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匹配精度与转换效率,降低转换时间和数据丢失率。人工匹配部分,采用“目录式”元素编码,创新性地简化了元数据间跨结构、跨层级转换问题;程序转换部分,选取DC为中介模型,使用DOM实现基于标签(属性值及其值域)的元数据xml文件的转换(以数字化科普资源图像元数据为实例);人工修补部分,主要针对少数的模糊匹配元素进行读取,修改至精准。并选取20个样本资源,并对该转换方法的元素配准率P、配全率R和F值进行有效性验证。 最后,对本文进行研究成果总结和研究改进展望。
【关键词】:科普 数字化科普资源 资源分类 元数据 元数据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54.1;TP311.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16
- 1.1 研究的背景11-12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 1.3 研究的现状12-14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14-16
- 1.4.1 研究内容14-15
- 1.4.2 研究方法15-16
- 2 相关概念和技术介绍16-18
- 2.1 相关概念介绍16
- 2.1.1 数字化科普资源16
- 2.1.2 元数据16
- 2.1.3 元数据转换16
- 2.2 相关技术介绍16-18
- 2.2.1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16-17
- 2.2.2 RDF(资源描述框架)17
- 2.2.3 DOM(文档对象模型)17
- 2.2.4 XSLT(扩展样式表转换语言)17-18
- 3 数字化科普资源分类体系研究18-30
- 3.1 数字化科普资源定义18-19
- 3.2 数字化科普资源特征19-21
- 3.2.1 传统的科普资源具有的特征19-20
- 3.2.2 数字化科普资源的新特征20-21
- 3.3 数字化科普资源分类现状21-25
- 3.3.1 常见资源分类方法21-22
- 3.3.2 科普资源分类22-23
- 3.3.3 教育资源分类23
- 3.3.4 数字资源分类23-24
- 3.3.5 国内知名科普网站对数字化科普资源的分类24-25
- 3.4 数字化科普资源的分类体系构建25-30
- 3.4.1 分类方法25-26
- 3.4.2 分类原则26
- 3.4.3 分类过程26-27
- 3.4.3.1 一级类目的编制26
- 3.4.3.2 二级类目的划分26
- 3.4.3.3 三级类目的提取26-27
- 3.4.3.4 说明27
- 3.4.4 完整分类体系27-30
- 4 数字化科普资源元数据模型研究30-49
- 4.1 元数据理论30-32
- 4.1.1 元数据功能30
- 4.1.2 元数据分类30
- 4.1.3 元数据构建原则30-31
- 4.1.4 常用元数据格式31-32
- 4.2 数字化科普资源元数据模型及著录规则32-45
- 4.2.1 概述32-33
- 4.2.1.1 适用范围32
- 4.2.1.2 著录对象32
- 4.2.1.3 引用标准32-33
- 4.2.1.4 著录信息源33
- 4.2.1.5 著录用语言33
- 4.2.2 元数据规范33-45
- 4.2.2.1 元数据结构说明33-34
- 4.2.2.2 元素列表34-41
- 4.2.2.3 各元素详细说明(以图像通用元数据为例)41-45
- 4.2.2.4 著录细则45
- 4.3 元数据的RDF描述45-49
- 5 基于XML的数字化科普资源元数据交换研究49-72
- 5.1 元数据模型映射方法50-53
- 5.1.1 元数据转换流程设计50-51
- 5.1.3 转换器工作流程设计51
- 5.1.4 元数据模型抽象与元素编码设计51-53
- 5.2 元数据模型映射实例及转换规则53-62
- 5.2.1 映射关系分析53-59
- 5.2.1.1 结构匹配差异58
- 5.2.1.2 应用匹配差异58-59
- 5.2.1.3 语义匹配差异59
- 5.2.2 转换规则及算法描述59-62
- 5.2.2.1 结构差异转换规则59-62
- 5.2.2.2 应用差异转换规则62
- 5.2.2.3 语义差异转换规则62
- 5.3 算法实现62-66
- 5.3.1 算法整体实现概述62-63
- 5.3.2 多对一结构实现63-64
- 5.3.3 无对应结构实现64-65
- 5.3.4 冲突解决65-66
- 5.4 有效性验证66-72
- 5.4.1 实验设计66
- 5.4.2 评估指标66-67
- 5.4.3 样本选取67-68
- 5.4.4 数据收集和整理68-69
- 5.4.5 配准率、配全率和F值分析69-71
- 5.4.6 样本元数据优缺点分析71
- 5.4.7 实验总结71-72
- 6 结论与展望72-74
- 6.1 结论72-73
- 6.2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7
- 致谢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满;陈星童;;基于元数据驱动的异构数据模型映射算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2 吴砥;赵姝;杨晓露;张屹;;学习资源的分类机制与分类标准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01期
3 李军,,陈崇成;地球科学数据的元数据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1期
4 李元锋;李正生;王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多指标匹配算法性能评估[J];光电工程;2010年08期
5 陈朝阳,张桂林,郑云慧;景像匹配算法的性能评估方法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1998年03期
6 徐建军;游海;罗育智;;基于XML文本的元数据交换存储算法分析[J];计算机应用;2007年S2期
7 朱卫国;张杰;;科普多形式展示研究[J];科技广场;2009年04期
8 石仙鹤;郑巧英;;用JAVA实现MARC元数据向DC元数据的转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21期
9 申振钰;;对中国科普历史研究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6年05期
10 尹霖;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J];科普研究;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孟璞;松鹰;;中国科普史新论[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楠;;基于用户需求的科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刘海学;基于语义标注的元数据自动构建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传彬;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2 赵军;数据资源描述与组织的元数据方法[D];天津大学;2005年
3 李双斌;元数据在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33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103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