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及其实践
发布时间:2017-10-25 13:43
本文关键词: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及其实践
【摘要】:美术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大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展览是美术馆的主业,最能反映美术馆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随着现代规则的转变而不断升级和加载新的功能,美术馆展览也已经从单纯的作品展示转向研究、典藏、教育和普及等多元化发展。展览不仅要体现美术馆的学术理念、学术观点,同时还要体现文化态度和文化立场。建构科学合理的展览体系对于美术馆更好地提升社会文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术馆展览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导。本论文提出“文化坐标”的观点,就是基于体系建设和价值定位的实践运用,有益于美术馆界的专业发展。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具有多元互动的参考轴系,在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包含了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地域风格与国际视野、艺术演进与时代精神等文化内涵和视觉主题,全面展示艺术成就,注重培育学术品格,健全完善保障机制,通过丰富的艺术展览精神产品满足社会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 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体现了现代美术馆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这是新型美术馆在时代背景下的实践经验。浙江美术馆在开放运行之初就提出展览“文化坐标”的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论文研究的依据主要来源于浙江美术馆在展览策划、项目实施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模式,建立起“观点—实践—研究—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关于美术馆展览“文化坐标”的理论阐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理论观点和实际运作的完全匹配性是论文的创新点。 对于“文化坐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现阶段美术馆展览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性,符合我国美术馆的运行惯例。希望对我国美术馆界的专业规范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更好地适应美术馆事业的时代进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新的特点、新的模式。
【关键词】:美术馆 展览 文化坐标 公共文化服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12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研究背景9-16
- 1. 美术馆的发展现状10-12
- 2. 美术馆展览的特点和问题12-16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6-18
- 1. 凸显美术馆的社会文化效益16-17
- 2. 构建美术馆展览的策划体系17-18
- 3. 提出美术馆展览的实施规范18
- 4. 探究美术馆的文化发展内核18
- 1.3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的结构18-19
-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贡献19-21
- 第二章 文化坐标是美术馆展览的核心价值21-46
- 2.1 美术馆展览的功能定位23-30
- 1. 坚持公益性原则23-25
- 2. 培养大众审美趣味25-28
- 3. 展示艺术发展成就28-30
- 2.2 美术馆展览的学术品格30-36
- 1. 坚持自主策划30-32
- 2. 突出展览主题32-35
- 3. 注重学术普及35-36
- 2.3 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内涵36-46
- 1. 传统历史中的文化积淀37-39
- 2. 时代变革中的文化传承39-41
- 3. 国际视野中的文化交融41-43
- 4. 时代精神中的文化创造43-46
- 第三章 传统强基:继承创新中的视觉标杆46-81
- 3.1 在展览文化坐标中的定位分析46-50
- 1. 传承有序的历史渊源47-48
- 2. 普及广泛的社会影响48-49
- 3. 立足当下的视觉创新49-50
- 3.2 展例解读50-76
- 1. 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50-57
- (1)策展背景和理念50-52
- (2)展览结构和解读52-57
- 2. 神州国光——黄宾虹艺术展57-62
- (1)策展背景和理念58-59
- (2)展览结构和解读59-62
- 3. 杭州·中国画双年展62-68
- (1)策展背景和理念63
- (2)展览意义63-68
- 4. 书风书峰:2011 浙江书法名家作品展68-76
- (1)策展背景和思路68-70
- (2)实施特点70-75
- (3)展览解读75-76
- 3.3 实施启示76-81
- 1. 强化自主策划76-77
- 2. 体现综合效应77-79
- 3. 吸引社会支持79
- 4. 注重展览解读79-81
- 第四章 地域流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特征81-123
- 4.1 在展览文化坐标中的定位分析82-87
- 1. 地域美术中呈现的文化特征82-84
- 2. 美术思想中彰显的社会功能84-85
- 3. 艺术演进中产生的美术形态85-87
- 4.2 展例解读87-116
- 1、“白社”及其群体研究之“吴
本文编号:1094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1094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