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协进社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关系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本文关键词: 华美协进社 哥伦比亚大学 胡适 约翰·杜威 保罗·孟禄 郭秉文 孟治 中国文化 出处:《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26年成立于纽约的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是在美国成立的第一个致力于向美国大众介绍中国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文化组织。它与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主要创办者胡适、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保罗·孟禄(Paul Monroe),华美协进社首任社长郭秉文、继任社长孟治以及此后的继任者,多数是具有哥伦比亚大学背景的学者。1980年代以来,负责华美协进社教育项目的 Marsha Wagner,Morris Rossabi Nancy Jervis以及自2000年以来负责华美协进社语言部工作的本文作者等,也都有哥伦比亚大学背景。自成立至今,华美协进社通过演讲宣传、办展览,设讲座和举办培训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交流中美教育文化信息,增进中美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推动中美两国间交换教授与学生,协助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概况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Abstract]:In 1926, China Institute was founded in New York. It is the first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introduce China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 to the American public. It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the famous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its main founder Hu Shi. John Dewey (John Dewey) and Paul Monroeon, first president of the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Guo Bingwen, succeeded the president, Mengzhi, and his successor. Most of them are academics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Since the 1980s, Marsha Wagner has been in charge of the education program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hina. Morris Rossabi Nancy Jervis and the writer who has been in charge of th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the American American association since 2000. Since its founding, the APA has held lectures, exhibitions, lectures and training courses in a variety of flexible forms for the exchange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great deal of fruitful work has been done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assist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and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a, and so on.
【作者单位】: 联合国中文组;
【分类号】:G125
【正文快照】: 1926年成立于纽约的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是在美国成立的第一个致力于向美国大众介绍中国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文化组织。它与纽约另一所闻名于世的教育机构———哥伦比亚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当时屈指可数的具有东方院系和众多中国留学生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天行;"歧异"与"低劣"[J];人权;2004年06期
2 王艳芳;胡适与中外文化交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刘芳;胡适中西文化比较观的得失及其历史启示[J];天府新论;1994年04期
4 张先贵;关于胡适与“全盘西化论”纠葛的来龙去脉——胡适评论之一[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04期
5 顾红亮;论胡适的跨文化传播观[J];学术界;1998年05期
6 马自毅;剪不断,理还乱: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吴冷西;吴冷西指出:现在有人主张要傍美国这个大款[J];政工研究动态;2000年16期
8 张菲,陆卫明;论胡适的中西文化观[J];唐都学刊;2004年03期
9 唐健禾;刘川;;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胡适[J];当代文坛;2007年03期
10 喻大华;"文化激进"中的"保守"——胡适文化思想定位[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施炎平;;中西文化之争与胡适的比较哲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2 张庆熊;;实用主义对理性和文化传统的看法——从罗蒂谈到杜威和胡适[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3 王树人;;有关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以鲁迅、胡适、陈寅恪、金岳霖、冯友兰为例[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葛志毅;;序:“国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之建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5 陈引驰;;类型与时代:中西文化之别——“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回顾[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6 刘济生;;“打倒孔家店”还是打倒秦家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重新解读[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潘朝曦;;振兴中医的大政方略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同乐;;《新青年》与现代中国文化形态转型[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唐振常;;旧话重提——关于国民性改造[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三夕 桑大鹏;国学大师与学位[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辛向东;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团到我州考察[N];大理日报(汉);2007年
3 王思军邋段海;徽州寻梦[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4 刘梦溪;国故,即国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刘W,
本文编号:1477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147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