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欧洲中国画巡展中的中国画观念
本文关键词: 中国画 徐悲鸿 欧洲 美术展览会 美术馆 观念 展览活动 中国近代 画展 巡回展览 出处:《美术》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尽管目前海内外研究徐悲鸿的专著、论文已经非常丰富,但就笔者视野所及,很少有人专门讨论1933年至1934年期间徐悲鸿先生赴欧洲巡回展览中国画这个个案。本文尝试从前辈学人的已有研究出发,依据现有史料,借对徐悲鸿欧洲中国画巡展这个事件的梳理及分析,来考察他在异质文化的碰撞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画观念及相关问题。一、欧洲中国画展览始末1933年的欧洲中国画展共包括7次画展(其中有两个展览是徐悲鸿的个人展览)。我们从王震撰写的徐悲鸿年表可知,这并非是他首次在欧洲举办展览:
[Abstract]:In spite of the present study of Xu Beihong , the author tries to study the Chinese painting concept and related problems of Mr . Xu Beihong ' s tour exhibition in Europ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33 to 1934 .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分类号】:J2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汝醴;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道路[J];东南文化;1987年01期
2 纪清彬;徐悲鸿赴苏举办画展史料[J];民国档案;2002年02期
3 华天雪;;徐悲鸿形式语言的改良[J];美术研究;2007年01期
4 薛永年;;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刍议——从徐悲鸿在全欧宣传中国美术谈起[J];美术研究;2011年02期
5 邹士方;;美的追求——记美学家宗白华与艺术大师徐悲鸿的交往和友谊[J];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蕴;;浅谈写生的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2 卢世主;;20世纪前期“现代运动”在中国的实践与理论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谢涛;时代的选择——林风眠与徐悲鸿艺术思想比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1期
4 邢军;;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油画再研究[J];大舞台;2012年09期
5 王晓霞;安锐;;网络多媒体在农林类高校素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6 张磊;;试论近代中国美术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秦菊英;;浅论徐悲鸿绘画的美学思想[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张广才;;徐悲鸿素描教学探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9 马鸿增;“徐蒋体系”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J];美术;2004年11期
10 陈正卿;;《真相画报》与岭南画派的艺术活动[J];美术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镛;;东西方艺术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喻琴;国立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华天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马琳;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靳卫红;论中国20世纪绘画范式的转变[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5 李朝霞;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6 王海燕;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昕;解读中国画语言符号的演变及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月辉;蒋兆和现实主义绘画思想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建国;当代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特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艺术[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6 王美钦;写实油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7 秦菊英;论徐悲鸿的绘画思想[D];东南大学;2004年
8 隋岩;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成东;继承不泥于古,创新不离于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秦怡;两位夫人眼中的徐悲鸿[D];苏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静;;天神和豪侠——华天雪谈徐悲鸿[J];美术观察;2010年04期
2 贾方舟;;徐悲鸿与日本近代美术[J];美苑;1993年04期
3 杜亮;伍乐蒙;;师魂——访徐庆平博士[J];文化月刊;1995年08期
4 何平;;徐悲鸿改革中国画的理论及实践[J];美术大观;2011年03期
5 尤花媛;;浅论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艺术思想[J];美与时代;2007年11期
6 李秀云;范会燕;;浅析徐悲鸿画马艺术风格[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11期
7 ;美术视野[J];美术;2005年11期
8 张安治;徐悲鸿论中国画[J];美术;1978年06期
9 李燕;;悲鸿不“贫血” 国画有群英——读报随感数则[J];艺术沙龙;2010年01期
10 朱广丽;;徐悲鸿绘画中西融合成功因素的分析[J];飞天;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鸿增;;中国画审美流向两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黄鸿仪;;漫议“中国画画家”[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芹;;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现实主义创作[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4 叶青;;论中国画写实传统的基本特征[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波;;浅谈中国画的线[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6 丁凯;李锋;;“初中美术——中国画欣赏”课件的设计说明[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7 周积寅;;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制高点”[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8 张尔宾;;中国画个性化创作的再认识[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卫;;从中国画意象形态演变看当代中国画发展态势[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10 庸非;;探讨漫画中线的运用[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郎绍君;《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拨迷雾,,求实是[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黄传贝;张扬民族的生命力[N];中国商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董毅然;中国画为何没有走向抽象[N];北京科技报;2005年
4 唐朝轶;中国画的道路如此艰难[N];美术报;2008年
5 俊茹;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N];文艺报;2001年
6 何丰;中国画的民族精神探微[N];美术报;2007年
7 向馨;中国画不应提倡造型观念[N];美术报;2004年
8 王仲;徐悲鸿艺术思想在新世纪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N];文艺报;2004年
9 蒋兆和;怀念徐悲鸿老师[N];西藏日报;2001年
10 上海中国画院执行院长 施大畏;生活·精神·主旋律[N];美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蓝;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2 华天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靳卫红;论中国20世纪绘画范式的转变[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4 赵欣歌;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马琳;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封钰;刘海粟早期美术思想解读[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7 龚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金哲弘;倪瓒山水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9 张伟平;民族绘画之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金贤淑;古代中韩设色人物画及其比较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惠泉;略谈对彩墨画的认识和实践[D];苏州大学;2008年
2 秦菊英;论徐悲鸿的绘画思想[D];东南大学;2004年
3 宋敏;论中国画对当代中国动画片设计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赵煜;法常变而道不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潘芳;杂技与中国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斌;中国画中的“中和”审美意识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D];湖南工业大学;2007年
7 乔圆;青绿山水的当代境遇[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8 董竟成;论传统中国画的空间图式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谭红;由线至面的中国画图式革命[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10 刘s
本文编号:1539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1539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