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建国初期北京地区取缔会道门工作初探

发布时间:2018-03-10 20:16

  本文选题:中国共产党 切入点:会道门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会道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十分活跃的一股势力,曾在中国下层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也发挥了十分复杂的作用。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共以马恩列斯毛思想为圭臬,以苏联模式为模板,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理想的雄心勃勃的改造中国的宏大规划中,是没有为会道门留下方寸之地的。以“镇压反革命”运动为背景,中共对会道门进行了严厉的取缔,使其在中国大陆基本绝迹。 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会道门问题,原因在于中共并没有单纯以在形式上取缔、镇压会道门为目标,而是将其当做一项政治任务,通过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力求彻底摧毁会道门在下层民众中的影响,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在北京市,中共经过长期的准备之后,于一夜之间逮捕了大部分的会道门道首,并大张旗鼓地宣布会道门为“反革命组织”,在舆论生占据有利地位。此后,借着“镇压反革命”运动的东风,中共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刊、广播、展览、座谈、控诉会等各种方式宣传会道门的“罪行”,将其与“反革命”画上等号,使大部分道徒望而却步。中共还以控诉、推道费为号召,积极动员一般道徒起来与道首进行斗争,使道徒在与道首决裂后投向中共政权的怀抱。北京市取缔工作的最高潮是对一部分“罪大恶极”的道首的公开处决,对大部分会道门道徒起到了极大的震慑效果。在取缔工作中,北京市的各级党政组织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各区区委、各机关单位的党委及全体党员的活动,取缔工作得以层层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充分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及北京市委的决策,这一点是取缔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过取缔会道门工作的开展,新生的中共政权迅速在北京市扫除了旧社会的残余力量,树立的自己的权威,并检验、纯洁了党员队伍,为日后在北京发挥政权职能及发动历次运动打下了基础。
[Abstract]:Huidaomen is a very active force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It once had great influence in the lower classes of China and played a very complicated role. But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ambitious pla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reform China with Mao's thought as the norm, the Soviet model as the templ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as the ideal, In the context of the "suppression of counter-revolution" movement, the Communist Party severely banned Huidaomen, which was basically extinct in mainland China. The reason why it was possible to solve the issue of the "Hui Dao" door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as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did not simply aim at formally outlawing and suppressing the secularism, but regarded it as a political task and through their strong social mobilization ability. Strive to completely destroy the influence of the Huidaomen in the lower clas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clearing up the source. In Beijing, after a long period of prepar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rrested most of the Huidaomen entrance overnight. He declared the church a "counter-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 and gained a favorable position in public opinion. Since then, with the momentum of "suppressing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moveme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its propaganda efforts, using newspapers, periodicals, radio, exhibitions and discussions. The prosecution committee and other means of propagating the "crime" of the guild gate and equating it with the "counter-revolution" have deterred most Taoist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lso actively mobilized ordinary Taoists to rise up and fight against the Taoists by calling on them to complain and push fees. After breaking with the Taoists, they turned to the embra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gime. The culmination of the crackdown in Beijing was the public execution of some of the "most guilty" Taoist leaders. It has had a great deterrent effect on the majority of the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In the banning work,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in Beijing have played a key role,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the district committees, the party committees of various organs and units, and all party members. It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work to carry out the decis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Beiji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Through the launching of the work of outlawing Huidaodong, the nascent CPC regime quickly swept away the remnants of the old society, established its own authority, and tested and purified the ranks of party members in Beijing. For the future in Beijing to play the role of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launching of previous movements laid the foundation.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元亮;;浅析建国以来中国节日的形式演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2 陈茉;;浅析建国初期书籍装帧设计民族化风格的形成[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3 张晓琼;;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分类指导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略论——以云南为个案的历史考察[J];满族研究;2011年02期

4 刘少华;;建国初期中共建立宣传网初探——以南京地区为中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王先岳;;写生与建国初山水画意境、风格之变[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姜方炳;杨建华;;论建国初期浙江乡村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7 赵春燕;;论新中国建国初期法与德的关系[J];求实;2011年S1期

8 菅凌艺;;试论孙犁建国初期的小说创作特色[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9 席笑;;建国初期的笛曲创作[J];黄河之声;2011年07期

10 荣爱华;;难忘“三同”[J];老友;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金玲;;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执政思想初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杨洪;;略论建国初期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孙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根秋;;忆建国初期基层的火热斗争[A];我与新中国60年[C];2010年

5 胡斌;;建国初期接受并完成的第一件任务[A];我与新中国60年[C];2010年

6 张秀华;;对建国初期“一边倒”战略的新认识[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纪——吉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李玉非;;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张杰;;建国初期对私立学校的保护和改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董节英;;建国初期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陈少晖;;建国初期党的反失业措施与新就业方针[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永东;建国初期最高法院的司法工作[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辛华;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N];中国审计报;2001年

3 马天迪;建国初期的征询单业务[N];中国邮政报;2001年

4 刘克来;建国初期“通行证”[N];中国商报;2003年

5 胡子龙;建国初期祥云的禁毒歌谣[N];大理日报(汉);2010年

6 本报记者 陈诺;巴城六十年:旧貌换新颜[N];巴中日报;2009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教授 蔡江南;共和国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N];解放日报;2009年

8 秦好奎;建国初期的禁赌布告[N];中国档案报;2005年

9 张纲;建国初期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N];青岛日报;2007年

10 辛华;重庆不缺粮[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峻;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里鹏;建国初期山西老区经济制度变迁研究(1949-1956)[D];山西大学;2010年

4 廖胜平;北京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3)[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杨世宁;西南军政委员会与建国初期西南区的政权接管[D];四川大学;2005年

6 徐国普;江苏红十字运动研究(1950-1965)[D];苏州大学;2009年

7 张志永;建国初期河北省婚姻制度改革研究(1950-1956年)[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红霞;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转型研究(1949-1956)[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爱军;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李跃新;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丽;建国初期内蒙古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作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经纬;建国初期北京地区取缔会道门工作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玉芹;建国初期东北重工业发展状况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冬生;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工作述评[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春宜;湖南平江县土地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毕小丽;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1949~1955)[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张红军;论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历史经验[D];吉林大学;2004年

8 殷小兵;痛苦的转型:张爱玲在1949—1952年[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宁小梅;论建国初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红芳;建国初期董必武法制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94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1594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c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