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友谊:考尔德与李普曼
[Abstract]:In the later years of my grandfather Alexander Calder, few of the friends, scholars, and artists who praised him and his work gave more than Jean Lipman. The visionary woman, who was editor of American Art from 1940 to 1970, and her husband Howard Lipman, contributed to Calder's legacy with love and passion. My grandfather died of an accident in 1976, a few weeks after Jean planned the most important exhibition, "the Universe of Calder," in Whitney America, New York.
【分类号】:G219.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胜林;中国出得了名记者吗?[J];新闻战线;1994年02期
2 林克勤;西方报纸专栏的发展及现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秦志希,汪露;梁启超与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闻传播观[J];现代传播;2002年04期
4 黎信;;朴实精巧 弦外有音——简析《赫鲁晓夫——李普曼谈话录》[J];中国记者;1989年01期
5 姜红;;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J];新闻记者;2006年02期
6 刘玉;;简论李普曼的新闻传播思想[J];东南传播;2009年04期
7 楼宝玉;;舆论与民主——读李普曼的《舆论学》[J];视听纵横;2009年06期
8 林牧茵;;李普曼政论新闻中的冷战思想探究[J];新闻大学;2010年02期
9 方园;兴发于此 意归于彼[J];新闻与写作;2002年05期
10 李哲;宫承波;;李普曼与杜威的争论试析[J];新闻界;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明轩;;重读李普曼与杜威的论战:为李普曼翻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2 冯希莹;;公众舆论:理性与非理性的集合——解读卢梭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思想[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吴飞;;试论媒介与政治权力的共生关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冯炜;;社会场景:传播主体的心理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李洋;;民主实验和新闻改革——美国公共新闻事业思想评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殷晓蓉;;传播学思想的“激情”演进——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杨浪;;1987年度“十佳”摄影记者部分作品的特点——“砍片儿”札记[A];过程论与新闻摄影——1988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8年
9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郑傲;;网络事件的形成与刻板印象——以天涯社区“六大家族”网络事件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天明;用好的作品报答这个时代[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实习记者 王敏;中国视协:精彩演出温暖唐山百姓[N];中国艺术报;2008年
3 张凤英;第6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征评活动在京揭晓[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王安(中国保险报总编);肉味将不成肉味[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45件作品获一等奖[N];南方日报;2005年
6 废人;感恩的梦魇[N];北京日报;2004年
7 吴祖强;给艺术家带来温暖[N];中国艺术报;2005年
8 王永康;游离于媒体之外的DV作品[N];中华新闻报;2004年
9 杜学文;论主旋律作品如何赢得市场效应[N];山西日报;2003年
10 肖意;借助盛会走向市场[N];深圳特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常庆;大众传播视阈中的大众文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消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帆;对于舆论的另一种思考[D];兰州大学;2008年
2 贺婷婷;李普曼舆论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孙巍;梁启超与李普曼新闻传播思想比较及现实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D];河南大学;2008年
5 吴红菊;论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形成及其文化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郭俊涛;中国网络恶搞视频传播的探索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陈洁;中国近代评点传播美学思想探赜[D];北京印刷学院;2005年
8 刘琪;DV传播及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9 庄波涛;混合媒介视觉信息引发多层次情感体验[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10 崔元苑;穆青的典型人物报道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28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32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