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论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西方舶来品

发布时间:2019-01-17 19:24
【摘要】:中国公众考古是西方舶来品还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考古学学科建设及其发展史问题。中外公众考古的兴起和发展,各具有原发性和同归性等特点,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西方舶来品。中国公众考古有其发生、形成及发展阶段,缘起于向社会大众传播、普及考古学知识与理念,以图书报刊、图录挂图、考古教育、现场参观、陈列展览、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乃至影片摄制等范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以专家倡导、政府支持、社会和大众参与的方式与社会公众结合,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更广泛地吸引大众参与和互动为主要走向。今天,我们提倡和实践公众考古,在追求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可为社会公众利用的成果时,仍需要强调考古学专业学术研究层面的利用,以提高作为普及的前提,以启迪民智作为普及的目标。
[Abstract]:Chinese public archaeology is a western import or a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aeology itself. It is a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archaeology and its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orthy of discussion.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chae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ea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and homogenization. Chinese public archaeology is not, at least not entirely Western. The occurrenc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ublic archaeology are due to its spreading to the public, popularizing archaeological knowledge and ideas, publishing books,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drawing wall charts, archaeological education, site visits and exhibi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museums and even film production have been disseminated to the public in the form of experts' advocacy, government support, social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main trend is to attract more popular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Today, we advocate and practice public archaeology. In the pursuit of turning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o results that can be used by the public, we still need to emphasize the use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archaeology as a prerequisite for popularization. The aim of popularizing is to enlighten the peopl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分类号】:K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忠培;;中国大遗址保护的问题[J];考古;2008年01期

2 魏峭巍;;国外公共考古学研究现状综述[J];南方文物;2010年03期

3 苏秉琦;;我从这个展览看到些什么[J];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09期

4 郑振铎;;党和政府是怎样保护文物的?——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J];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淑玲;马逸清;;中国鹿文化的始源与演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孙伟;杨庆山;刘捷;;尊重史实——城头山遗址展示设计构思[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1期

3 黄万波;中国的洞穴与裂隙堆积[J];第四纪研究;2000年02期

4 刘长;陈启;;薛国故城出土之“鸟柱盘形器”考辨[J];东岳论丛;2011年05期

5 冯兴祥;三门峡盆地第四纪古地理演变与古人类活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年S1期

6 孙建中;王雨灼;姜鹏;;吉林榆树周家油坊旧石器文化遗址[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1年03期

7 张闯;;有关大遗址保护的几点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郑杰祥;;夏王朝的建立与我国古代文明的形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王树明;;鲁北地区发现龙山文化古城与古史传说中的夷夏交争[J];华夏考古;2007年02期

10 任美锷,刘泽纯,金瑾乐,邓锡殃,王飞燕,彭扑拙,王雪瑜,王宗汉;EVOLUTION OF LIMESTONE CAVES IN RELATION TO THE LIFE OF EARLY MAN AT ZHOUKOUDIAN, BEIJING[J];Science in China,Ser.A;198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蕴智;;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流传与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2 华芳;王沈玉;;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遗址的保护利用研究——以杭州市南宋临安城遗址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剑虹;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尚爱军;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王晓鹏;甲骨刻辞义位归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邵英;古文字形体考古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颖岚;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强;光耀乾坤[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8 潘明娟;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原海兵;殷墟中小墓人骨的综合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大遗址对西安城市形态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贾博宇;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刘丁辉;商代殉狗习俗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徐岩;试论郑州商城的生态环境[D];郑州大学;2004年

6 乔志芳;事死如生:殷墟晚商墓葬的埋葬观念[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永明;《山海经》中的“尸”文化[D];河南大学;2007年

8 陈蜜;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史前研究引入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谭志刚;泥河湾小长梁文化系统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杨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金属农具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志敏;;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文化源流的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02期

2 ;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简讯[J];考古;1979年03期

3 莫洪贵;中国考古学与世界文化的交流[J];四川文物;1989年04期

4 理成;;“迎接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J];文物;1994年01期

5 肖女;;《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简介[J];考古;1996年09期

6 ;沉痛悼念苏秉琦先生[J];考古;1997年08期

7 田雨;;《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出版发行[J];考古;2001年11期

8 ;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在呼和浩特召开[J];考古;1991年12期

9 戴向明;中国考古学观念的回顾与反思[J];东南文化;2001年01期

10 杨育彬;新时期中国考古学传播的几点思考[J];华夏考古;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旭东;;中国考古学于先秦史研究的作用——兼评罗泰《论中国考古学的编史倾向》[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涛;;地质学家与中国考古学早期的发展[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袁永明;;地质科学对中国考古学的启蒙意义[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齐虎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及重大意义[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5 张春国;;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A];新境界·新成果——黑龙江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高卫华;;“洋油”:一种另类的外来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俞伟超;;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与新世纪展望[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C];2001年

8 ;我国首次远海水下考古成功[A];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99年优秀论文选[C];1999年

9 思沁夫;;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程弘毅;王乃昂;李卓仑;;黑河流域中下游沙漠化与绿洲化的历史过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学勤;新郑李家楼大墓与中国考古学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祝晓风;中国考古学的发言权[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陈胜前;后现代时期之中国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殷玮璋;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回顾[N];人民日报;2001年

5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的旗帜与永远屹立着的丰碑[N];中国文物报;2009年

6 王仲殊 边哲供稿;夏鼐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刘庆柱;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几个阶段[N];人民政协报;2005年

8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向与推进文明的历程》自序[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记者 文艳;我省6项入围独占鳌头[N];西安日报;2010年

10 邵望平;名师名著 名实相符[N];中国文物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2 井中伟;先秦时期青铜戈·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刘力;晚清彩票述论[D];四川大学;2007年

4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7 史党社;秦关北望——秦与“戎狄”文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于孟洲;峡江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爽;中国考古学与美术史:诗人谢阁兰的另一种异国情调[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贾博宇;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范芳芳;中国考古学期刊现状调查与发展方向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4 查晓英;从地质学到史学的现代中国考古学[D];四川大学;2003年

5 谭璐;舶来品的中国移植[D];南昌大学;2007年

6 谭玉华;中国东南地区石构墓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朱燕英;从考古资料看楚、越文化关系[D];厦门大学;2007年

8 陈钦龙;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黄韵璋;环珠江口sκ沃谱鞴ひ仗教諿D];厦门大学;2009年

10 鲍颖建;郑韩故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10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410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c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