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海纳百川:桂林抗战美术开放性特征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19-11-24 16:37
【摘要】: 桂林抗战美术是桂林抗战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抗战美术的重要内容,在推动桂林和广西乃至全国的抗战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力图从文化学视野,对桂林抗战美术运动的开放性特征进行考察,解析桂林抗战美术运动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 在桂林抗战美术活动中,中华民族团结、包容、坚毅、和谐、开放的伟大精神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这种民族精神在当时极大地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热情,支撑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桂林抗战美术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些具体活动或具体事项的考察,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现象的简单还原和复制,而应当深入思考在那个伟大时代激励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击外来侵略的抗战文化中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基于这一动机,本课题力图在对桂林抗战美术活动全景式考察的基础上,从抗战文化发展的开放式特点切入,对抗战文化精神进行挖掘和提炼,努力揭示在这一伟大历史活动中所蕴涵的伟大民族精神。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式发展的历史背景。文章从战时国民党中央的基本文化政策、抗战时期广西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美术救国思潮、战时文艺理论思想以及地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式发展的原因。文章力图证明,抗战时期广西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与新桂系文化建设是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式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美术救国思潮和战时文艺思想探索是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式发展的学缘文化因素,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新桂系、国民党左派、国民党民主派的团结合作是桂林抗战美术运动开放式发展的政治文化因素。 第二部分,主要从群众性参与的视角具体考察了桂林抗战美术开放性特征。文章指出,抗战使许多画家将个人的艺术生命融入伟大的抗战事业,积极投身抗战洪流走进火热的战斗生活,并深入社会深入现实生活开展艺术创作,从而使艺术沙龙走向烽火连天的抗战前线;而数量众多的各级各类美术社团在大后方绘就了一幅抗战文化的壮丽画卷;文章还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美术活动,如消除门户之见联合开展抗战美术活动,创造各种推进抗战美术宣传的新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各阶层民众参与抗战美术宣传活动等展开论述,说明抗战美术怎样从从艺术庙堂走向社会大舞台,进而强调桂林抗战美术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 第三部分,主要考察了桂林抗战美术在美术展览、美术教育、美术交流、美术出版等方面的发散式播布及其社会功能。其中,美术展览形象地记录了抗战的真实历史,拓宽了抗战美术宣传覆盖的地域;美术教育是动员全民参战、提高军民美术素养、加强各界团结联合、促进美术事业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美术交流拓宽了文化艺术界的学术沟通和艺术家的创作视野,抗战美术在更深邃广阔的天地显现其生命力;美术出版是抗战美术文化开放发展的必然产物,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桂林抗战美术的繁荣发展。 第四部分,文章从多元化体裁入手,通过对桂林抗战美术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阐述,进一步论证了桂林抗战文化发展的开放型特征。桂林抗战漫画内容丰富多彩,刊物凸显个性,创作卓有成效,载体机动灵活。桂林抗战木刻密切配合形势,推陈出新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木刻新作,并结合抗战需要创造了战时新画种“漫木”以有效配合抗战。桂林抗战国画风格各异成就斐然,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均有了质的飞跃。桂林抗战油画及其他画种在抗战时期都得到较好发展。 第五部分,对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式发展进行总结。文章指出,开放的民族必然拥有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文化,桂林抗战美术的开放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与升华。文章强调,广阔的社会生活是放飞艺术精灵的源泉,永远开拓进取是民族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兼收并蓄是艺术文化不断完善的重要机制,服务于人民是桂林抗战美术在开放中新生的永恒主旨。文章最后总结了桂林抗战美术开放型发展的历史贡献——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抗战美术文化的艺术天地,美术教育的普及和美术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美术素养,有益的学术探讨加强了中国现代美术理论建设,提倡群众性美术活动走出了一条与广大民众相结合的艺术道路。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2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琼秀;;20世纪30年代广西桂林市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研究[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2 ;广西大事记(中华民国之四十)[J];广西地方志;2011年03期

3 曾祁;;《桂林抗战文学史》首发式在桂林市举行[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4年09期

4 文庆标;;清苦不亦乐乎——记桂林市灌阳县洞井民族小学教师周景阳[J];广西教育;2011年25期

5 文庆标;;身残志不移 深山育桃李——记桂林市灌阳县洞井瑶族乡小学教师李祖清[J];广西教育;2011年19期

6 雷靖;莫小广;;谱一曲动人的教育之歌——记桂林市灌阳县优秀党员、三里桥初中党支部副书记范隆月[J];广西教育;2011年20期

7 ;石头记[J];文史月刊;2011年08期

8 谢婷婷;;从桂剧的传承开发探索广西特色文化发展新路径——以桂林市艺术学校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廖艳云;;梅花香自苦寒来——记永福县龙腾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田梅[J];广西林业;2011年07期

10 朱名洪;;西街故事[J];对外大传播;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桂林市“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课题组;李继荣;刘克新;;桂林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流通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A];广西农村经营机制创新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丘平珠;唐炳莉;黄梅丽;;桂林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城市气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陈爱军;;桂林市葡萄避雨标准化栽培技术[A];葡萄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2007年第十三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莫庭金;;努力推进桂林市水利事业快速协调健康持续发展[A];广西水利厅厅庆征文选集(1)[C];2004年

5 蒋丽娟;吴松;郑传新;;桂林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影响成分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6 段武华;杨化;;耳廓撕咬伤鉴定一例[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优质超级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桂林市示范种植情况[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红莲型杂交水稻学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求实创新整体推进 建现代化文明城区——桂林市叠彩区创建文明城区工作的若干思考[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志建;;桂林市城区及所辖县域农业生产率测算[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黄雪松;李艳兰;覃志年;;桂林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力叶;李建平讲述抗战文化[N];桂林日报;2008年

2 撰稿 本报记者 杨力叶;桂林抗战文化城[N];桂林日报;2010年

3 黄利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桂林地方组织概况[N];桂林日报;2011年

4 ;政协桂林市第三届委员会增补委员名单[N];桂林日报;2009年

5 ;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李建平辞去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请求的决定[N];桂林日报;2009年

6 ;政协桂林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补选主席名单[N];桂林日报;2010年

7 ;政协桂林市第三届委员会增补委员名单[N];桂林日报;2010年

8 记者 谢小芬;民建桂林市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N];桂林日报;2005年

9 记者 赵忠洪;专家学者共商抗战文化研究大计[N];桂林日报;2008年

10 ;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鲁圣发辞去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职务请求的决定[N];桂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廷秋;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覃卫国;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f^;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骆方金;增长与人本:现代桂林城市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敦球;城市污水污泥重金属去除与污泥农用资源化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肖明贵;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D];吉林大学;2005年

7 黄海云;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陈炜;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D];四川大学;2006年

9 海路;孤岛上的清真寺[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侯明;桂林市土壤—农作物系统汞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俊;海纳百川:桂林抗战美术开放性特征的历史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樊丹丹;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敬文正;桂林市市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瑛;论抗战时期新疆抗战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任媛媛;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唐芬;桂林“文化城”生活、读书和新知三家出版机构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7 王艳梅;桂林市产业结构分析与调整策略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8 伍进;桂林市三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王飚;桂林市自来水公司发展环境与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10 龙海;桂林市城镇发展与城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65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565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a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