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试论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

发布时间:2019-11-30 22:52
【摘要】:中国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的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也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藏族题材中国画,即指运用中国画表现手法进行藏族题材创作,反映藏族生活风貌与历史状态的绘画。藏族题材中国画是中国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自藏族题材中国画诞生以来,因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而不断发展的藏族题材美术作品,不仅是这些时代美术人文思想的典范,而且也绘就了一部藏族区域百年来社会发展变革的形象史。雪域高原几十年来的社会巨变、藏族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精神风貌的变迁,都在各个时期的美术图像中得到最生动的塑造与呈现。 藏族题材中国画从诞生至今,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均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一些作品甚至作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往对于藏族题材中国画的研究中,有从笔墨、线条的继承与创新角度分析的;也有从民族传统色彩、传统图案的借鉴与探索角度分析的;还有从不同时期著名画家藏族题材代表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的,等等。但却缺乏从现代艺术发展史的宏观角度深入系统的探讨藏族题材中国画的发展、变迁过程的研究。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藏族题材中国画作品的整理和分析,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对藏族题材中国画的发展进行了一次梳理,按照社会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分析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发展变迁的过程,并从社会历史变革和美展审美取向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其发展变迁的内外因素,进而展望藏族题材中国画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第一章以西部美术题材的兴起为线索,回顾藏族题材中国画的发展过程,并列举了主要代表作品;第二章按时间顺序,将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发展分为40至70年代和80年代后两个部分,以举例、分析的方法对两个时期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发展变迁做了归纳和总结;第三章分析了影响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发展变迁的主要因素,主要从社会、历史变革和当今美术展览审美取向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通过对前三章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发展变迁和影响其变迁因素的总结,探讨藏族题材中国画未来发展趋向,并提出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需要体现时代性和富有多样性的论点。
【图文】:

帐篷,小学


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黄胃随西北军区进藏部队赴拉萨。在此期间,他创作的主要藏族题材中国画作品有歌颂新中国地质勘探队员的《洪荒风雪》和表现翻身农奴的幸福生活的《帐篷小学》(图1)。黄胃于1955年创作的《幸福的道路》描绘的是一位藏族老大爷手捧哈达准备献给修路_}:人,一个藏族小伙户自正准备宰羊,正对画面的藏族少女手捧酥油茶准备迎接远方插着红旗的卡车的到来的场面,画面题识为:“把哈达献给带来幸福的人”。画面构图紧凑,人物塑造结实,是这一时期藏族题材中国画中的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新生》(1959年)、《我爱北京天安门》(1960年)、((j裔雪》(1960年)等,,都集中表现了藏族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解放军和藏族人民的鱼水深情的场景。1962年黄胃再次来到西藏“赴中印边境线东段采访’川。这一时期创作了《高原一子弟兵》(1962年)、《亲人》(196吐年,图2),以及表现新一代藏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幸福一代》印LI联组画

中国画,藏族,题材,藏族人


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解放军和藏族人民的鱼水深情的场景。1962年黄胃再次来到西藏“赴中印边境线东段采访’川。这一时期创作了《高原一子弟兵》(1962年)、《亲人》(196吐年,图2),以及表现新一代藏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幸福一代》印LI联组画,196吸年)等。图1黄宵《帐篷小学》图2黄宵《亲人》 93e【 nxl12.7enl1954年 18Oemxl42em1964年石鲁的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多集中在jl.、六}一年代。新中国成一立之初石鲁深入到}1‘肃、青海一代的民族地区进行写生和创作。通过对青海藏区人民z卜活和‘;之成、踌新铁路施卜的长期写z卜,为日后的藏族题材艺术仓州扭积累了人量的索材,而后少19别年仓lJ作了著名的如片长城外》(图3),叮称其为“11111家50年代}j寸期的代表作”’竺。此“111表现了铸新铁路穿越:fl‘民城,进入藏}火,使得一晒11高原人堑变通途的场景。表现手法1几纵然画家自称是“先人不足的第1胎””,f以该作被认两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探索》魏后、.美术文摘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晖;;笔墨何以当随时代——读石涛画语录有感[J];中国书画;2011年07期

2 朱龙明;;解读黄良俊的国画创作脉络[J];上海企业;2011年08期

3 任敬彬;;中国画笔墨的文化特性与创新[J];文艺研究;2011年09期

4 韩莉;;恽南田绘画境界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启示[J];美术观察;2011年07期

5 ;李可染作品欣赏[J];收藏界;2011年07期

6 王延丽;;民间美术方城石猴石刻工艺对中国画创作的启示[J];上海艺术家;2011年04期

7 齐国芹;;国画创作要与儿童心理特征相吻合[J];小学时代(教师);2011年08期

8 王海;;“没骨法”的主动拓展[J];美术大观;2011年06期

9 邵大箴;;兼收并蓄与个性面貌——李夜冰的中国画创作[J];中国拍卖;2010年08期

10 张亚斌;;永远的艺术开拓者——刘文西国画创作中的人民立场与黄土视角[J];当代艺术;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爱国;;中国画的国际化——对中国画走向国际化的几点思考[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沈希诚;;出色的艺术交流中心—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的展出活动[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3 许祖良;;中国画创作的个性与风格——代前言[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钲;;中国画创作与打太极拳的艺术[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许祖良;;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永恒命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许祖良;;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永恒命题[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7 关山月;;怀郭老[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8 陶明君;;江苏中国画创作现状与审美型态[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9 欧阳长桥;;简论《明清绘画陈列》的选题与方法[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10 丁涛;;试论新金陵画派的现实主义精神[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江舟;重塑中国画当代形象[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 副教授 于洋;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画?[N];美术报;2011年

3 朱奕;中国画院体制:坚守与突围[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陈履生;高原要有海拔高度[N];美术报;2007年

5 ;生活之路——黄胄与20世纪中国画[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唐勇力;为中国画[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郭怡[n;认识中国画优长 加强中国画播布[N];美术报;2011年

8 徐红梅;中国画创作后生可畏[N];人民日报;2004年

9 曹玉林;谈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变动不居与相对稳定[N];美术报;2006年

10 ;我的教学大纲[N];美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茹峰;视觉图式的演变[D];中国美术学院;2007年

2 杭春晓;温和的渐进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区中国画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范建华;吕凤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蔡青;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王剑武;中国人物画的造型与惯例[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6 殷晓蕾;生生为艺[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隽;试论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晓;新时期新疆地域性题材国画创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3 司杰;谈中国画创作的主体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媛元;中国画与传统音乐美相通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芳;试论中国画的线外之“线”[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6 王凤欣;中国画的留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肖蔷薇;论中国画的线艺术[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禹璇;中国画与书法的异构同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亮;对于中国画当代艺术表现的思考[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肖霄;空纳万境——试论“留白”与中国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8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568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b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