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的课程作用不断显现,场馆课程开发成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理论命题。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都相继进行了场馆课程开发实践活动,各类场馆为适应社会需要也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场馆特色课程。但是,我国学术界对场馆课程的理论关注和研究甚少,这就导致课程开发实践中出现场馆课程概念的认知偏差,场馆课程目标定位不准,场馆课程内容设计不够科学,馆校合作无章可循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场馆课程开发实践的有效展开。为此,本论文以小学场馆课程开发为研究问题,遵循“小学场馆课程是什么——为什么开发小学场馆课程——如何开发小学场馆课程”的研究思路,尝试构建了有效的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理论模型。本研究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问题与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意义与创新。第二部分:厘清小学场馆课程的本体意蕴。研究对小学场馆课程概念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和解读,澄清了小学场馆课程的内涵;并从课程哲学观、课程环境要素等不同维度对场馆课程本质特点进行了分析与阐释,认为小学场馆课程具有情境性、主体性、经验性、主题性、整合性、互动性、生成性以及开放性特点;从课程开发主体、课程行政管理权等三个维度,对小学场馆课程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小学场馆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其他课程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阐明小学场馆课程的开发价值。研究从个人、学科与社会三个维度探讨了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价值。个人价值方面,场馆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与建构、促进综合知识与多维分析能力的获得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增强教师对场馆课程资源的价值认同、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学科价值方面,可以丰富与完善课程的内涵、优化学校课程整体结构以及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社会价值方面,有助于增强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深度挖掘场馆资源背后的教育价值。第四部分:解决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研究从小学场馆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场馆课程资源的加工、场馆课程目标的确定、场馆课程内容的编制、场馆课程的实施以及场馆课程评价六个方面,对小学场馆课程开发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解答:第一,制定以馆校合作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方案要争取场馆与学校的共同参与、明确场馆课程开发主体的职责、整体设计课程开发框架及内容;第二,进行以课程化为目标的场馆课程资源加工要经历筛选、整合及转化三个流程;第三,确定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要突出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丰富拓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的培养;第四,编制以展览创建为特色的课程内容要关注现实世界的问题与需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突显场馆资源的性质和特色以及注重发展性和创新性设计;第五,实施以博物馆学习流程为核心的场馆课程要教师转变课程思维和观念、探索场馆特色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学组织形式;第六,开展以展览之夜为特色的课程评价要注重发展性、多元性、形成性原则。第五部分:形成小学场馆课程开发审议机制。首先,要认识课程审议实践性、群体性、对话性、民主性的本质特点;其次,要明晰课程审议在课程开发中促进课程决策民主化、提升场馆课程质量以及促进场馆课程顺利实施的价值;最后,形成小学场馆课程开发审议制度要熟悉课程审议流程、明确课程审议内容、成立课程审议团队。第六部分:建立小学场馆课程开发保障机制。研究主要从馆校合作、资金保障、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家长有效参与四个维度对小学场馆课程开发保障机制进行了建构。具体而言,馆校合作机制的形成要加强馆校双方的了解与沟通;建立馆校沟通协调机制确保联动有序;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稳定的关系;最后还要维系和深化馆校合作关系。资金保障可以寻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以及向组织、企业、社会人士等寻求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要从教师课程专业能力提升和场馆专题知识培训入手。构建有效的家长参与机制需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场馆课程、明确家长参与的内容与职能以及形成有效的家长志愿者选拔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倩;;思想政治课程范式的价值定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年12期
2 赵蒙成;;普职融合课程的价值与应然追求[J];江苏教育;2017年44期
3 高稳;;新课程范式下教学的六大转变[J];文教资料;2008年16期
4 潘涌;;课程范式的转型与解放教学创造力[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年12期
5 钟启泉;致力教育创新 寻求课程范式的转型[J];江西教育;2004年04期
6 周勇;;孔子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课程范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08期
7 朱玉江;;百年中国学校音乐课程范式的现代性追求及其反思[J];音乐探索;2015年03期
8 张子漪;;三大课程范式之批判式思考——兼谈我国课程建设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6期
9 朱海粟;;整体课程范式与和合思想[J];新学术;2009年01期
10 邱芳婷;柳小林;;两种课程范式中的师生观及比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施冰芸;;科技翻译课程范式构建——现代与后现代的融合与超越[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马开剑;上海与香港:一种课程新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灿明;情境教育: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N];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岳刚德;课程:超越现代和后现代[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岳刚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薛国凤;冲突与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杜志强;领悟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李宝庆;协商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积;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2 吴孟琪;小学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孟芬;农村初中校长课程领导力调查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9年
4 张姝;学生:作为课程资源[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5 解现艳;初中英语生态课程模式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6 左红伟;“理解课程范式”及其应用[D];江苏大学;2016年
7 赵君心;儿童哲学课程范式构建[D];广西大学;2016年
8 黄涛;基于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的专科及高职农科专业物理教材内容与结构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杜雪艳;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10 李倩;中小学教师课程评价能力提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年
,
本文编号:
2594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59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