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对2010上海“世博建筑”的读解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7-03-22 01:12

  本文关键词:对2010上海“世博建筑”的读解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世博会作为城市中的大事件,向来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建筑等领域产生深深的影响。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举办,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世博会。届时来自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参加这次盛会。对于建筑而言,世博会己成为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进行创作的场所,各种先锋性、实验性的博览建筑将在这里竞技,虽然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作为临时建筑将在会展后被拆除。但它们的前沿性和探索性,在给人们带来新奇的同时,也反映了建筑创作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的一些优秀典范还将是这个时代建筑发展的真实体现。研究世博建筑,将为上海世博会展馆设计以及今后的建筑实践拓展思路。 本文从世博会建筑的空间、形态、技术特点着手,分析了上海世博会上的一些经典案例,深入研究并总结了这些建筑的实验性是如何进行的,取得了哪些开创性的成果;同时结合上海世博会展馆的特点,对比以往经验,提出世博会建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今后进行相关的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依据。 本文把上海世博会建筑的四个主要特点分成独立章节进行系统研究,分别为:“世博建筑”的主题与规划;“世博建筑”的空间塑造;“世博建筑”的建筑形态表达;“世博建筑”的生态技术。并以这四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对未来“世博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思考,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关联研究,为我们今后的建筑创作活动提供支持。
【关键词】:世博会 世博建筑 展示空间 形态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24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对象10-11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2.1 研究背景11-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15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3-14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4-15
  • 1.4 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15-16
  • 1.4.1 研究内容15
  • 1.4.2 研究方法15-16
  • 1.5 本文的逻辑框架16-17
  • 第二章 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与规划17-35
  • 2.1 世博会的主题性17-30
  • 2.1.1 历届世博会的主题17-22
  • 2.1.2 上海世博会主题22-24
  • 2.1.3 上海“世博建筑”的主题性24-30
  • 2.2 2010上海世博会会场选址及规划30-34
  • 2.2.1 上海世博会会场选址30-32
  • 2.2.2 上海世博会会场规划32-34
  • 2.3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2010上海“世博建筑”的空间塑造35-47
  • 3.1 展示空间的基本理论35-36
  • 3.1.1 展示空间35
  • 3.1.2 展示空间的功能35-36
  • 3.2 当代展示空间的特征36-38
  • 3.2.1 展示空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36-37
  • 3.2.2 展示空间的娱乐性和游戏性37
  • 3.2.3 展示空间的临时性和移动性37-38
  • 3.3 上海“世博建筑”的特色展示空间38-46
  • 3.3.1 展示空间与展品的相互介入——卢森堡馆38-39
  • 3.3.2 展示空间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国家电网馆39-40
  • 3.3.3 “模糊空间”的塑造——丹麦馆40-42
  • 3.3.4 四维空间下的体验装置——荷兰馆42-44
  • 3.3.5 具有节奏感的流动空间——德国馆44-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2010上海“世博建筑”的形态表达47-66
  • 4.1 上海“世博建筑”的表形47-54
  • 4.1.1 “自然形建筑”48-50
  • 4.1.2 “人工形建筑”50-54
  • 4.2 上海“世博建筑”的表皮54-61
  • 4.2.1 自然材料表皮55-58
  • 4.2.2 人工材料表皮58-61
  • 4.3 上海“世博建筑”的表意61-65
  • 4.3.1 图像符号的表意62-63
  • 4.3.2 指示符号的表意63
  • 4.3.3 象征符号的表意63-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2010上海“世博建筑”生态技术的运用66-87
  • 5.1 传统自然建筑材料的运用67-69
  • 5.2 新型节能降耗材料的运用69-71
  • 5.3 控温降温综合技术运用71-77
  • 5.3.1 绿化降温71-76
  • 5.3.2 通风廊道76
  • 5.3.3 地道风76-77
  • 5.4 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土地77
  • 5.5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77-81
  • 5.5.1 太阳能77-80
  • 5.5.2 江水源热泵技术80-81
  • 5.6 工业遗产再利用81-83
  • 5.7 场馆后续利用83-86
  • 5.7.1 永久性场馆后续利用85
  • 5.7.2 临时性场馆后续利用85-86
  • 5.7.3 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86
  • 5.8 本章小结86-87
  • 第六章 对“世博建筑”的思考87-96
  • 6.1 “世博建筑”的主题思考87
  • 6.2 “世博建筑”的空间思考87-88
  • 6.2.1 满足展示和相应的服务功能87-88
  • 6.2.2 注重个性空间的探索88
  • 6.3 “世博建筑”的形态思考88-90
  • 6.3.1 简单或复杂的形体设计88-89
  • 6.3.2 展示结构的造型魅力89
  • 6.3.3 具有创意的表皮材料89
  • 6.3.4 富有内涵的象征性89-90
  • 6.4 “世博建筑”的绿色思考90-92
  • 6.4.1 生态技术的自然回归90-91
  • 6.4.2 生态技术的高技化91
  • 6.4.3 全生命周期理念91-92
  • 6.5 “世博建筑”中值得深思的问题92-96
  • 6.5.1 痴迷的技术崇拜92-93
  • 6.5.2 建筑“乌托邦”93-94
  • 6.5.3 “全球化”与“地域化”94-96
  • 结语96-97
  • 致谢97-98
  • 参考文献98-102
  • 一、专著98-100
  • 二、期刊论文100-101
  • 三、学位论文101
  • 四、网站资料来源101-102
  • 附录A:图表索引102-1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顾道金;朱颖心;谷立静;;中国建筑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2 张文武;对中国大陆实验建筑的认识[J];时代建筑;2000年02期

3 汤志平;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址规划[J];时代建筑;2003年04期

4 科林·傅里涅,诸晨炜,孙田;"解剖怪兽"——格拉茨新艺术馆之挑战[J];时代建筑;2005年01期

5 许懋彦;世界博览会150年历程回顾[J];世界建筑;2000年11期

6 吴农,李成,吴蔚;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的规划和展馆建筑[J];世界建筑;200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洁;多维视野下的世博会建筑表达[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曾鹏;信息时代的展览建筑及展示空间设计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周旋;从世博会建筑表皮意匠看当代建筑中的创意建构[D];同济大学;2006年

3 刘挺;博览建筑参观动线与展示空间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郑寒;世博园规划与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阎明;当代展览建筑与展示空间的形态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丁怡;上海世博会建筑空间设计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对2010上海“世博建筑”的读解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60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7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