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会标语英译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盟博览会标语英译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会议的召开使公示语英译越来越受关注,其中的会展、节庆标语在国际活动中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与东盟交流的平台,期间的英文标语是向外国友人推介博览会及南宁的宣传大使。但这些标语能否吸引目标读者并使其乐于接受,仍需进一步调查。研究中国—东盟博览会标语的英译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树立南宁的国际形象,宣传博览会、办好博览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接受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强调读者的主动作用,指出任何的创作如果没有读者的审美接受,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目的论在20世纪70年代脱颖而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即强调翻译的目的性。Vermeer提出翻译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译文的目标读者是翻译目的的决定性因素。标语翻译和翻译评估可以在接受理论和目的论的指导下进行。 本文选取了6位东盟国家外宾,22位第一语言为英语的外国人,6位来自其他国家的外国人,一共34名外国读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目标读者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英文标语第一印象如何,评价如何;(2)目标读者对标语的印象和评价的原因是什么;(3)南宁英文标语存在哪些问题;(4)怎样提高标语英译质量,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调查完毕后,利用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进行均值、频率及多重响应频率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标语英译接受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东盟国家受众接受度稍微高于中等水平,但对于英语国家的受众来说接受度较低,宣传效果不理想。标语英译要以交流为目的,以目标受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要求为决定因素,根据简洁明了、结构独特、韵律铿锵的原则,使译文达到引人注目、悦耳悦目、易记难忘的现场效果。
【关键词】:标语 翻译 中国东盟博览会 接受理论 目的论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
【目录】:
- Acknowledgments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5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1-12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2-13
- 1.3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ology13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3-1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5-27
- 2.1 Reception Theory15-19
- 2.1.1 Definition of Reception Theory15
- 2.1.2 Features of Reception Theory15-16
- 2.1.3 Basic Concepts of Reception Theory16-19
- 2.2 Skopostheorie19-21
- 2.2.1 Basic Concepts of Skopostheorie19
- 2.2.2 Basic Rules of Skopostheorie19-21
- 2.3 Related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21-27
- 2.3.1 Studies Abroad21-23
- 2.3.2 Related Studies at Home23-27
- Chapter 3 An Introduction to Slogans27-38
- 3.1 Definition of Slogans27-28
- 3.2 Classification of Slogans28-31
- 3.3 Features of Slogans31-33
- 3.4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logans33-38
- 3.4.1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33-34
- 3.4.2 Syntactic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34-36
- 3.4.3 Lexic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36
- 3.4.4 Rhetoric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36-38
- Chapter 4 Empirical Research Design38-43
- 4.1 Research Questions38
- 4.2 Subjects38-39
- 4.3 Instruments39-41
- 4.4 Data Collection41-42
- 4.5 Data Analysis42-43
- Chapter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43-69
- 5.1 General Impressions of the Sample Slogan Translations43-48
- 5.1.1 All Subjects' First Impressions43-44
- 5.1.2 ASEAN Subjects' First Impressions44-45
- 5.1.3 Comparison between Native Speakers and Non-native Speakers45-47
- 5.1.4 Information from the Open Questions47-48
- 5.2 Participants' Comments on Specific Slogan Translations48-58
- 5.2.1 Comments on the Translation Using Mathematical Formula49-51
- 5.2.2 Comments on the Translation with Grammatical Errors51-52
- 5.2.3 Comments on the Informative Translation52-54
- 5.2.4 Comments on the Longest Translation54-56
- 5.2.5 Comments on the Translation Using Personification56-58
- 5.3 Requirements for Slogan Translation58-64
- 5.3.1 Accuracy59-60
- 5.3.2 Expressiveness and Uniqueness60-61
- 5.3.3 Conciseness and Clearness61-62
- 5.3.4 Psychological Requirements62-64
- 5.4 Translation Principles64-69
- 5.4.1 Highlighting Target Receptor's Status65
- 5.4.2 Limiting Word Quantity65-66
- 5.4.3 Using Simple and Clear Words66-67
- 5.4.4 Applying Rhetoric and Innovative Structure67
- 5.4.5 Bewaring of Chinglish and Emphasizing Revision67-69
- Chapter 6 Conclusion69-72
- 6.1 Major findings69-70
- 6.2 Limit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70-72
- Bibliography72-75
- Appendix Ⅰ75-77
- Appendix Ⅱ77-80
- Appendix Ⅲ80-81
-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A.Degree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范;旅游标语英译的可接受性[J];中国翻译;1994年04期
2 吴伟雄;中文标语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1998年01期
3 施艳群;;汉英标语翻译浅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6期
4 任李;;汉语标语英译之我见——从淮安市汉语标语英译谈起[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5 吴长青;张瑛;叶尚平;;浅谈汉语标语口号及其英译[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4期
6 周雯;;浅谈标语的汉英翻译[J];才智;2011年06期
7 徐秋萍;;标语英译的功能主义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屈庆勇;;从尤金·奈达动态对等原则看汉语标语的英译[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32期
9 吴伟雄;;跳出标语译标语,现场见效最相宜──中文标语英译的语句特点与现场效果[J];上海翻译;2006年02期
10 师秀兰;谈中文标语英译的对等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Customs and Festivals of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杝善PI;;香港地S@翻媜概l羀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江涛;刘璐瀛;朱怀球;;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in metagenomes[A];第四届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段袁冰;;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6 蒙晓虹;;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Sentence Pattern Clash in E-C Transl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7 符晓;;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in Hong Lou Meng:A Comparison of Three Famous English Version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8 Alexis Nuselovici;;全球化环境下翻译的伦理与政治功能(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9 ;Chinese Subjectivity Analysis Using Bilingual Knowledge and Adaptation Technology[A];Proceedings 2010 IEEE 2nd Symposium on Web Society[C];2010年
10 李活雄;;从日本漫画的港日版本比较研究考察文化杂种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易;带着翻译网上游[N];健康报;2002年
2 陕西 万重;轻松实现界面无闪烁多语言切换[N];电脑报;2001年
3 淄博水利技工学校 李继芳 山东工业大学物流工程技术中心 王莹;机械装配图的逐级爆炸效果[N];计算机世界;2000年
4 刘德标 译;ICC Rules for Documentary Instruments Dispute Resolution Expertise[N];国际商报;2003年
5 David;在线英语词典看过来[N];电脑报;2003年
6 ;飞猪网事[N];电脑报;2004年
7 ;TM+MT是一种出路[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8 ;大买家(7)[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刘志英 整理 吴瑾君(上海市版权局);从京、沪版权贸易变化看中国出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贾志勇;巧用Clear结束进程[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4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刘妍;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曹志建;功能主义视角下软性法律外宣文本的翻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彭爱民;忠实于源语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佟玉平;政论文汉英翻译显化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Xu Luomai;[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岑烁丹;中国—东盟博览会标语英译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2 方筱琰;公共标语英译规范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1年
3 王燕娟;“衣译”生辉[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4 熊亭玉;[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金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马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周艳芬;[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薛继华;[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田烨;[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王玉杰;[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盟博览会标语英译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89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