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习视角下的展览环境效果评估——以展线与照明设计对观众注意力的影响研究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26 05:12
博物馆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展览除了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容来对观众施加影响之外,环境设计也同样会对观众的参观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评估展览环境的效果、并针对性地发现环境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将有助于展览提升总体的教育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本文以2017—2018年间在山东博物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博物馆学习相关研究与展览评估实践为基础,从观众的注意力水平入手,计算展厅中各个区域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对展览环境效果的评估。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展厅环境中的"展线"与"照明"设计,对观众的学习效果有潜在影响,值得引起博物馆在环境设计时的关注。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0年01期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展览信息传播效率影响因素框架
首先,研究团队对展厅进行了人为分区。根据单元的主题、展品的内容、展示的形式等因素,研究团队对《山东历史文化展·夏商周时期》(以下简称7号展厅)进行了分区。首先,根据单元的主题和空间分布情况,将该展厅分为了A-F共6个区域,A区对应“岳石之光”、B区对应“商夷争辉”、C-E区对应“齐风鲁韵”、F区对应“独步天下”。然后在各个区域内进行二次划分,以实物展示为主的展示单元用“区+编号”的形式表示,如“A1”“B2”;以非实物展示为主的展示单元,如单元文字说明板、多媒体设施等,用“A+区+编号”的形式表示,如“AA2”“AE1”。最后,研究人员将分区结果绘制成“跟踪观察记录表”(见图2)。第二,在分区的基础上,对观众进行无干扰跟踪观察。观察法是获得观众行为最直接的方式。关于114名样本的选择与跟踪观察法的实施细节,已在他文详细阐述[3],此处不再赘述。研究人员如何通过观察法来获得观众的“注意力”?这里使用了“参观投入程度”的概念,用以量化观众在各个展示单元前的注意力水平。研究人员通过综合判断观众在展示单元前的停留状态、参观时长、投入程度等内容,来对观众在各个展示单元前的参观投入状态按照从1到5五个等级来进行评分,每组数据均由两名观察员独立观察获得,若结果不一致,则计算时取二者均值。评分细则如下:
如何用观众的注意力来描述展览的吸引力?这里可以通过统计114名观众在35个展示单元前的注意力分布情况来实现。首先,综合两名跟踪观察员的判断,观众的参观投入程度可以分为1、1.5、2、2.5、3、3.5、4、4.5、5共9个等级,那么不难计算在35个展示单元前,各个等级的观众数量。虽然这种统计方式保留了大量细节,但是9个等级过于繁复,不利于展开进一步地分析。为此,研究人员根据评分细则,选择“观众是否在展示单元前停留”作为判断展览吸引力的一个标准。因此,以3分为标准,统计了35个展示单元前,114名观众在3分以下(不含3分)和3分以上(含3分)的数量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图3虽然简化了信息,但是能够直观地反应出,不同的展示单元之间在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寻找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人员将35个展示单元分为三类:不能吸引观众的展示单元(不能被吸引停留的观众人数比能够被吸引停留的观众人数大15以上)、能够吸引观众的展示单元(能被吸引停留的观众人数比不能被吸引停留的观众人数大15以上)、没有明显差异的展示单元(差距在15人以内)。按照该标准,对35个展示单元的分类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将观众观展体验纳入陈列展览的评估体系——以广东省博物馆历代端砚艺术展览观众调查为例[J]. 郭文钠. 中国博物馆. 2012(02)
[2]博物馆有“器物定位型展览”吗?[J]. 李文昌. 中国博物馆. 2012(01)
[3]新的角色 新的使命——论信息定位型展览中的实物展品[J]. 严建强. 中国博物馆. 2011(Z1)
本文编号:2939099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0年01期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展览信息传播效率影响因素框架
首先,研究团队对展厅进行了人为分区。根据单元的主题、展品的内容、展示的形式等因素,研究团队对《山东历史文化展·夏商周时期》(以下简称7号展厅)进行了分区。首先,根据单元的主题和空间分布情况,将该展厅分为了A-F共6个区域,A区对应“岳石之光”、B区对应“商夷争辉”、C-E区对应“齐风鲁韵”、F区对应“独步天下”。然后在各个区域内进行二次划分,以实物展示为主的展示单元用“区+编号”的形式表示,如“A1”“B2”;以非实物展示为主的展示单元,如单元文字说明板、多媒体设施等,用“A+区+编号”的形式表示,如“AA2”“AE1”。最后,研究人员将分区结果绘制成“跟踪观察记录表”(见图2)。第二,在分区的基础上,对观众进行无干扰跟踪观察。观察法是获得观众行为最直接的方式。关于114名样本的选择与跟踪观察法的实施细节,已在他文详细阐述[3],此处不再赘述。研究人员如何通过观察法来获得观众的“注意力”?这里使用了“参观投入程度”的概念,用以量化观众在各个展示单元前的注意力水平。研究人员通过综合判断观众在展示单元前的停留状态、参观时长、投入程度等内容,来对观众在各个展示单元前的参观投入状态按照从1到5五个等级来进行评分,每组数据均由两名观察员独立观察获得,若结果不一致,则计算时取二者均值。评分细则如下:
如何用观众的注意力来描述展览的吸引力?这里可以通过统计114名观众在35个展示单元前的注意力分布情况来实现。首先,综合两名跟踪观察员的判断,观众的参观投入程度可以分为1、1.5、2、2.5、3、3.5、4、4.5、5共9个等级,那么不难计算在35个展示单元前,各个等级的观众数量。虽然这种统计方式保留了大量细节,但是9个等级过于繁复,不利于展开进一步地分析。为此,研究人员根据评分细则,选择“观众是否在展示单元前停留”作为判断展览吸引力的一个标准。因此,以3分为标准,统计了35个展示单元前,114名观众在3分以下(不含3分)和3分以上(含3分)的数量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图3虽然简化了信息,但是能够直观地反应出,不同的展示单元之间在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寻找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人员将35个展示单元分为三类:不能吸引观众的展示单元(不能被吸引停留的观众人数比能够被吸引停留的观众人数大15以上)、能够吸引观众的展示单元(能被吸引停留的观众人数比不能被吸引停留的观众人数大15以上)、没有明显差异的展示单元(差距在15人以内)。按照该标准,对35个展示单元的分类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将观众观展体验纳入陈列展览的评估体系——以广东省博物馆历代端砚艺术展览观众调查为例[J]. 郭文钠. 中国博物馆. 2012(02)
[2]博物馆有“器物定位型展览”吗?[J]. 李文昌. 中国博物馆. 2012(01)
[3]新的角色 新的使命——论信息定位型展览中的实物展品[J]. 严建强. 中国博物馆. 2011(Z1)
本文编号:2939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93909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