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现象类展品为主体的展览:背景、特点与方法——以科学中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25 16:48
  随着人类收藏意识的成熟和对教育普及的重视,人们不仅收藏以记忆与知识为核心价值的物,而且超越物的束缚,将没有物质形体的纯现象也作为博物馆展览的对象和材料,由此诞生了科学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不再以特定的"物",而是以某种"现象"作为展品主体。这些现象必须通过专门创意和设计的展品才能再现,从而使现象得以被观察、感知和理解。为阐释和传播而制作展品对策展和设计的理念和技术提出挑战:它必须要解决现象的可视化,现象过程的动态表达,以及现象中呈现的因果关系。这些并不局限于科学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当代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都力图将物的内部意义及外部环境以可视化的方式揭示,这就迫使它们将展厅由物的世界转化为物与现象共舞的舞台,上述的问题同样适用于它们。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0,5(05)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现象类展品为主体的展览:背景、特点与方法——以科学中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例


图1 日本横滨历史博物馆:煮蛤蜊的陶器

博物馆,可视,美国


无论是内在意义的可视化,还是外部环境的可视化,都使我们看到了博物馆的另一番景象:博物馆里的物不再是作为孤家寡人的独舞,而是与还原了的现象交相共舞,并转化为自然或人类真实生活现象的一部分。现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走进博物馆。将物与历史或现实生活联系的观念为现象进入博物馆开启了认识论的大门,科学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诞生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事实上,在科学技术博物馆问世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现象的世界。博物馆在展示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时候,为了试图说明科学家的学术贡献,就必须要将他们欲解释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头脑中对自然现象的理解,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表达,这就必然涉及到现象的再现与阐释。肇始于1906年的德意志科技博物馆对自己的使命有清醒的认识,负责人奥斯卡·冯·米勒(Oskar von Miller)曾经在1926年这样说道:“慕尼黑的德意志科技博物馆通过展出装置和机器原型展现自然科学和技术各分支的发展”[7]。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闪电,博物馆采用大型装置再现了轰鸣的闪电(见图3)。

德意志,博物馆


将物与历史或现实生活联系的观念为现象进入博物馆开启了认识论的大门,科学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诞生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事实上,在科学技术博物馆问世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现象的世界。博物馆在展示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时候,为了试图说明科学家的学术贡献,就必须要将他们欲解释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头脑中对自然现象的理解,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表达,这就必然涉及到现象的再现与阐释。肇始于1906年的德意志科技博物馆对自己的使命有清醒的认识,负责人奥斯卡·冯·米勒(Oskar von Miller)曾经在1926年这样说道:“慕尼黑的德意志科技博物馆通过展出装置和机器原型展现自然科学和技术各分支的发展”[7]。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闪电,博物馆采用大型装置再现了轰鸣的闪电(见图3)。创建于1937年的巴黎发现宫在此基础上开创了科技类博物馆的“科学中心”时代①,其本质就是将再现并阐释自然现象的做法专门化。由于这类博物馆主旨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学习科学原理,它们几乎不再依赖遗产意义上的实物,其展品基本上是由各类产生及阐释现象的装置构成[8]。虽然它们深受欢迎,但不依赖于实物的特征使它们长期处于不被接纳的状态,成为博物馆界的“孤岛现象”。然而,当长期依赖于实物并以此为豪的人文领域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时,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坚持博物馆必须以实物作为对象物的观点的人来说,他们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改变自己的观念?还是改变现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博物馆化的拓展:原因、进程与后果[J]. 严建强,毛若寒.  东南文化. 2020(02)



本文编号:2999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999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9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