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盖极值风压估算方法比较及边角区域极值风压调整方法
发布时间:2021-04-07 09:51
相对于建筑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在风力下的破坏现象更为常见。屋盖围护结构设计通常不考虑结构风振的影响,但应该考虑风压的脉动效应,应在平均风压基础上考虑脉动风瞬时增大的影响,通常是采用极值风压作为设计荷载取值的依据。本文首先基于极值风压估算理论,结合大跨度屋盖风洞试验,探索多种极值风压估算方法的异同,确定合理的极值风压估算方法;进一步实施了4个不同尺寸柱面屋盖的风洞试验,研究不同屋盖矢跨比和高跨比对风压分布的影响,并对柱面屋盖各区域的面积折减问题作探讨;最后对已有的11个大跨度屋盖的风洞试验数据深入分析,对比合理的极值风压估算方法和规范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并据此针对屋盖风敏感即边角区域的最小极值风压提出修正调整方法。全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归纳如下:(1)不同方法对柱面屋盖最小极值风压估算结果的对比首先介绍不同的极值风压估算方法,比较不同方法对柱面屋盖极值风压的估算结果,指出现行规范峰值因子取为2.5且只利用阵风系数来考虑脉动风压影响,可能得到偏于不安全的结果。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缺点,而峰值分段平均法相对更为适合,建议采用。(2)柱面屋盖极值风压分布特征及面积折减系数对一类柱面屋盖实施了详细的风洞...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屋面围护结构风灾实例
风洞类型是单试验段回流型,流场品型核心区达到优良流场品质水平。风洞由动力段部分构成,试验段长 24m,模型试验区横截面宽,可容纳较大的风洞试验模型,试验段风速在 0风洞内部 (b)风洞
即对应实际高度为 12.5m+12.5m,参考高度为 18.75m)、M2(高屋面高墙,即对应实际高度为 12.5m+35m,参考高度为 41.25m)、M3(低屋面低墙,即对应实际高度为 8.3m+12.5m,参考高度为 16.65m)、M4(低屋面高墙,即对应实际高度为 8.3m+35m,参考高度为 39.15m),4 个模型的底面均为 50m×50m 的正方形,具体试验照片见图 3-2 所示。(a)M1 模型 (b)M2 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围护结构非高斯风压峰值因子的概率分布模型对比分析[J]. 田玉基,杨庆山. 建筑结构学报. 2016(12)
[2]非高斯风压时程的矩模型变换与峰值因子计算公式[J]. 李波,田玉基,杨庆山. 振动工程学报. 2016(03)
[3]围护结构非高斯风压极值估计的改进Hermite峰值因子法[J]. 李寿科,李寿英,陈政清,孙洪鑫. 建筑结构学报. 2015(04)
[4]非高斯风压时程峰值因子的简化计算式[J]. 田玉基,杨庆山. 建筑结构学报. 2015(03)
[5]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非高斯风压极值计算方法[J]. 王飞,全涌,顾明. 工程力学. 2013(02)
[6]低矮房屋风压时程的概率分布[J]. 陶玲,黄鹏,顾明,全涌.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7]建筑结构极值风压估算方法研究[J]. 陈凯,孙海角,何连华,符龙彪,武林. 建筑结构. 2012(07)
[8]大跨度平屋盖表面风荷载体型系数研究[J]. 董欣,叶继红. 土木工程学报. 2012(04)
[9]马鞍屋盖表面面积平均风压特性研究[J]. 董欣,叶继红. 振动与冲击. 2011(07)
[10]锥形涡及其诱导下的马鞍屋盖表面风荷载[J]. 董欣,叶继红. 振动与冲击. 2010(10)
博士论文
[1]大跨屋盖结构风效应不确定性及抗风设计方法研究[D]. 吴迪.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柱面屋盖围护结构风荷载特性与极值风压[D]. 张晓彤.北京交通大学 2015
[2]大跨柱面屋盖围护结构极值风压与设计风荷载[D]. 杨成.北京交通大学 2014
[3]大跨屋盖表面非高斯风压峰值因子的研究[D]. 陈盛.北京交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23280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屋面围护结构风灾实例
风洞类型是单试验段回流型,流场品型核心区达到优良流场品质水平。风洞由动力段部分构成,试验段长 24m,模型试验区横截面宽,可容纳较大的风洞试验模型,试验段风速在 0风洞内部 (b)风洞
即对应实际高度为 12.5m+12.5m,参考高度为 18.75m)、M2(高屋面高墙,即对应实际高度为 12.5m+35m,参考高度为 41.25m)、M3(低屋面低墙,即对应实际高度为 8.3m+12.5m,参考高度为 16.65m)、M4(低屋面高墙,即对应实际高度为 8.3m+35m,参考高度为 39.15m),4 个模型的底面均为 50m×50m 的正方形,具体试验照片见图 3-2 所示。(a)M1 模型 (b)M2 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围护结构非高斯风压峰值因子的概率分布模型对比分析[J]. 田玉基,杨庆山. 建筑结构学报. 2016(12)
[2]非高斯风压时程的矩模型变换与峰值因子计算公式[J]. 李波,田玉基,杨庆山. 振动工程学报. 2016(03)
[3]围护结构非高斯风压极值估计的改进Hermite峰值因子法[J]. 李寿科,李寿英,陈政清,孙洪鑫. 建筑结构学报. 2015(04)
[4]非高斯风压时程峰值因子的简化计算式[J]. 田玉基,杨庆山. 建筑结构学报. 2015(03)
[5]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非高斯风压极值计算方法[J]. 王飞,全涌,顾明. 工程力学. 2013(02)
[6]低矮房屋风压时程的概率分布[J]. 陶玲,黄鹏,顾明,全涌.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7]建筑结构极值风压估算方法研究[J]. 陈凯,孙海角,何连华,符龙彪,武林. 建筑结构. 2012(07)
[8]大跨度平屋盖表面风荷载体型系数研究[J]. 董欣,叶继红. 土木工程学报. 2012(04)
[9]马鞍屋盖表面面积平均风压特性研究[J]. 董欣,叶继红. 振动与冲击. 2011(07)
[10]锥形涡及其诱导下的马鞍屋盖表面风荷载[J]. 董欣,叶继红. 振动与冲击. 2010(10)
博士论文
[1]大跨屋盖结构风效应不确定性及抗风设计方法研究[D]. 吴迪.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柱面屋盖围护结构风荷载特性与极值风压[D]. 张晓彤.北京交通大学 2015
[2]大跨柱面屋盖围护结构极值风压与设计风荷载[D]. 杨成.北京交通大学 2014
[3]大跨屋盖表面非高斯风压峰值因子的研究[D]. 陈盛.北京交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23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312328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