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展览融合传播路径的探索实践——传媒博物馆荣获十大精品展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21-04-11 12:43
2020年5月,由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策划的"薪火相传、媒介融合——传媒行业与传媒教育发展历程展"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展览以传媒行业与传媒教育历史发展为叙事主线,着重反映传媒对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影响,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科学价值与人文理念,具有对话性、参与性、情感性特点,体现出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传媒博物馆通过组织丰富的展览、活动、教育项目,期望和公众增进相互理解,推动社会多元与共融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博物馆.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1传媒名师和校友展区??
传播者和创造者。当代博物馆??十分重视参观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提供有趣、有??料、有用、愉悦、富有意义的体验是策展的重要目标。??传媒博物馆在展览中设计了三处人际互动的典型??场景。其一?“毕业留念墙”,展示主题是中国传媒大??学历届毕业生合影,策展团队邀请观众共同参与这个??项目,校友可通过交互设备上传自己的毕业照,并注??明年级和院系,上传后的照片会在电子大屏上展示和??分享。其二“传媒小剧潮(图2),位于展厅中相??对独立的区域,这里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即兴表演的场??图3模拟时代广播直播间??地,有专业的舞台、灯光、布景和音乐,希望展示才??艺的观众可以登台表演,视频自动采集系统会将表演??过程进行录制和上传,观众通过屏幕回看自己的演出??并下载和分享。其三“传媒印象”,策展人在展厅结??尾处设置了一个绿幕拍照地点,观众站在指定位置可??实现自助拍照,计算机软件会将人像与传媒大学校园??风景进行合成,观众自由编辑照片背景和构图,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下载和分享。??四、科学、人文——展览中的两种视野??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洞察世界的两种方式,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传媒博物馆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在展览中??融入科学与人文的理念,两者的互动与互补,正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价值体现。在展览的科学??部分,策展人将“普及科学知识”转变为“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为观众创造媒??介体验与经历,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科学原理和??技术过程。在展览的人文部分,策展人通过将观众带??人历史现场,鼓励观众开启与展览之间的对话,主动??
(图4)。虚拟演??播室是21世纪开始广泛应用的一种演播技术,它以计??算机三维动画“虚拟”出的场景取代道具实景。传媒??博物馆在展览中用摄像机、提词器、主播台、蓝色幕??布和四台直播电视搭建出这样一个演播现场,当观众??走人演播室并尝试录制节目时,他会发现呈现在电视??中的主播画面是由真人和计算机共同制作合成的,而??不是习惯上的所见即所得。由此他会了解虚拟演播室??的原理: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只是图像的前景,背景则??由相配的图形工作站产生。??场景三,5G时代融媒体直播间(图5)。这是一??间可以同时进行广播直播、视频直播和在线互动的网络??直播间,与前两个场景不同’这不仅是用于体验的展览??内容,也是可以制作节目的工作现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青春调频”节目即在此制作和播发,直播间完全透??明,观众可以直观的看到主持人进行现场采访、直播、??4CV5G视频连线、全媒体内容生产和全媒体内容播发。??传媒是技术驱动的领域,媒介的变革也是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的缩影,传媒博物馆通过交互场景设??计,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对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融合媒??体有了切身体会和认识,在沉浸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吸纳。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麦泽洛提出“转化性学习??(trans-formative?learning)”?一说,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为参观者创造的经历,有可能会激活对观众的认??知参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反思流程,这一论断基于??“博物馆知识应该首先被体验而不是被消极地吸收”??的观点。[51在上述三个场景设计中,展览团队通过对??展厅空间环境的复原性创造,让观众通过与场景和装??置的互动,对其心理和认知产生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媒介环境到互文修辞——网络文艺批评的超文本书写[J]. 周旭.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9)
[2]当代策展实践中的机构参与及日益重要的伦理作用[J]. 艾琳·卡布米,申屠神悦.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18(Z1)
[3]如何融合:数字多媒体新闻叙事策略分析——以台湾媒体融合实践为基础的讨论[J]. 周庆祥. 新闻记者. 2013(10)
[4][J]. .
本文编号:3131277
【文章来源】:中国博物馆.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1传媒名师和校友展区??
传播者和创造者。当代博物馆??十分重视参观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提供有趣、有??料、有用、愉悦、富有意义的体验是策展的重要目标。??传媒博物馆在展览中设计了三处人际互动的典型??场景。其一?“毕业留念墙”,展示主题是中国传媒大??学历届毕业生合影,策展团队邀请观众共同参与这个??项目,校友可通过交互设备上传自己的毕业照,并注??明年级和院系,上传后的照片会在电子大屏上展示和??分享。其二“传媒小剧潮(图2),位于展厅中相??对独立的区域,这里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即兴表演的场??图3模拟时代广播直播间??地,有专业的舞台、灯光、布景和音乐,希望展示才??艺的观众可以登台表演,视频自动采集系统会将表演??过程进行录制和上传,观众通过屏幕回看自己的演出??并下载和分享。其三“传媒印象”,策展人在展厅结??尾处设置了一个绿幕拍照地点,观众站在指定位置可??实现自助拍照,计算机软件会将人像与传媒大学校园??风景进行合成,观众自由编辑照片背景和构图,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下载和分享。??四、科学、人文——展览中的两种视野??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洞察世界的两种方式,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传媒博物馆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在展览中??融入科学与人文的理念,两者的互动与互补,正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价值体现。在展览的科学??部分,策展人将“普及科学知识”转变为“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为观众创造媒??介体验与经历,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科学原理和??技术过程。在展览的人文部分,策展人通过将观众带??人历史现场,鼓励观众开启与展览之间的对话,主动??
(图4)。虚拟演??播室是21世纪开始广泛应用的一种演播技术,它以计??算机三维动画“虚拟”出的场景取代道具实景。传媒??博物馆在展览中用摄像机、提词器、主播台、蓝色幕??布和四台直播电视搭建出这样一个演播现场,当观众??走人演播室并尝试录制节目时,他会发现呈现在电视??中的主播画面是由真人和计算机共同制作合成的,而??不是习惯上的所见即所得。由此他会了解虚拟演播室??的原理: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只是图像的前景,背景则??由相配的图形工作站产生。??场景三,5G时代融媒体直播间(图5)。这是一??间可以同时进行广播直播、视频直播和在线互动的网络??直播间,与前两个场景不同’这不仅是用于体验的展览??内容,也是可以制作节目的工作现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青春调频”节目即在此制作和播发,直播间完全透??明,观众可以直观的看到主持人进行现场采访、直播、??4CV5G视频连线、全媒体内容生产和全媒体内容播发。??传媒是技术驱动的领域,媒介的变革也是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的缩影,传媒博物馆通过交互场景设??计,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对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融合媒??体有了切身体会和认识,在沉浸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吸纳。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麦泽洛提出“转化性学习??(trans-formative?learning)”?一说,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为参观者创造的经历,有可能会激活对观众的认??知参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反思流程,这一论断基于??“博物馆知识应该首先被体验而不是被消极地吸收”??的观点。[51在上述三个场景设计中,展览团队通过对??展厅空间环境的复原性创造,让观众通过与场景和装??置的互动,对其心理和认知产生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媒介环境到互文修辞——网络文艺批评的超文本书写[J]. 周旭.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9)
[2]当代策展实践中的机构参与及日益重要的伦理作用[J]. 艾琳·卡布米,申屠神悦.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18(Z1)
[3]如何融合:数字多媒体新闻叙事策略分析——以台湾媒体融合实践为基础的讨论[J]. 周庆祥. 新闻记者. 2013(10)
[4][J]. .
本文编号:3131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313127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