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建筑艺术表现力的结构形态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4:06
本文关键词:具有建筑艺术表现力的结构形态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形象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逐渐成为人们评价建筑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标准。 结构形态设计研究处于建筑学和结构工程专业学科的交叉领域,其突破了只把结构作为技术手段的传统概念,,重新审视结构在建筑艺术表现力中所担负的角色,以结构形态设计作为启动建筑形象艺术研究的突破口是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论文以结构形态设计的基本理论作为依据,对结构形态设计的误区、应用原则、美学目标、表现手法,几何原理做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以赤壁市会展中心的设计为例,说明了结构形态设计模式在工程实践创作中的实现过程:项目要求分析——设计初期构思——结构构思——结构整体性计算。通过结构整体性计算,保证了形态构思的可实现性,对结构构思设计中传达出的体系、材料、细部的艺术表现又做了后续分析,进一步证明结构形态构思的合理性与应用价值。 本文最后对结构形态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对从赤壁市会展中心的工程设计实践中的得出的理论观点予以总结,提出了适合于今后结构形态设计工作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依据。
【关键词】:建筑设计 结构形态设计 赤壁市会展中心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业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80;TU31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1.1.1 结构形态设计的概念9-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研究现状概述11-13
- 1.2.1 国内外理论研究11-13
- 1.2.2 国内外实践研究13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3-15
- 第2章 结构形态设计的基本理论研究15-68
- 2.1 结构形态设计的误区15-17
- 2.1.1 标新立异且又反结构逻辑15
- 2.1.2 一味追求巨大的“完型”或“整形”15-16
- 2.1.3 超过现实技术实现手段的虚假结构16-17
- 2.2 结构形态设计的应用原则17-20
- 2.2.1 结构形态和建筑空间相适应17-19
- 2.2.2 结构形态和建造技术相适应19
- 2.2.3 结构形态的经济性原则19
- 2.2.4 结构形态和建筑形象相适应19-20
- 2.3 结构形态设计的美学目标20-23
- 2.3.1 营造清晰的体系逻辑20
- 2.3.2 追求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感观体验20-21
- 2.3.3 蕴含地域性的文化价值21-23
- 2.4 结构形态设计的几何原理23-32
- 2.4.1 整体形态上的几何构成23-24
- 2.4.2 立面构图上的几何表现24-32
- 2.5 各类型结构形态艺术表现分析32-67
- 2.5.1 钢结构32-37
- 2.5.2 膜结构37-42
- 2.5.3 桁架结构42-45
- 2.5.4 网架结构45-47
- 2.5.5 拱结构47-51
- 2.5.6 悬索结构51-54
- 2.5.7 缆索结构54-55
- 2.5.8 薄壳结构55-58
- 2.5.9 折板结构58-61
- 2.5.10 张弦梁结构61-63
- 2.5.11 巨型结构63-67
- 2.6 本章小结67-68
- 第3章 赤壁市会展中心结构形态设计68-121
- 3.1 工程简介68
- 3.1.1 项目基本情况68
- 3.1.2 功能要求68
- 3.1.3 外观设计要求68
- 3.2 设计思想68-70
- 3.2.1 设计原则68-69
- 3.2.2 形态构思来源69-70
- 3.3 结构形态构思70-105
- 3.3.1 综合办公楼结构形态构思71-89
- 3.3.2 城市、工业展览馆结构形态构思89-100
- 3.3.3 建筑整体形态构思100-105
- 3.4 结构整体性要求计算105-120
- 3.4.1 位移比105-108
- 3.4.2 周期比108-109
- 3.4.3 刚度比109-116
- 3.4.4 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116-117
- 3.4.5 刚重比117
- 3.4.6 剪重比117-120
- 3.5 本章小结120-121
- 第4章 结构形态设计的发展趋势121-123
- 4.1 结构形态表现的发展趋势121
- 4.1.1 结构形态表现趋于简洁实用121
- 4.1.2 新型结构的涌现和新材料的运用121
- 4.2 对结构形态设计的总结思考121-122
- 4.2.1 各专业间的合作121-122
- 4.2.2 计算机综合技术122
- 4.3 本章小结122-123
-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123-125
- 5.1 主要结论123-124
- 5.2 展望124-125
- 参考文献125-129
- 致谢129-130
- 附录 A130-15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57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福聚;空间结构仿生工程学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2年
2 徐洪涛;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建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苏朝浩;结构艺术与建筑创作之协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植苹;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关联[D];重庆大学;2001年
2 周敬;大跨度张拉弦钢桁架主体滑移施工[D];重庆大学;2003年
3 何隽;以结构形态构筑建筑形象的创作方法初探[D];江南大学;2004年
4 代富红;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态与建筑形象塑造[D];重庆大学;2006年
5 王玲;基于结构形态的建筑造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候会杰;平面张弦梁结构的施工过程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柳溪;从结构角度对建筑形态的再认识[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具有建筑艺术表现力的结构形态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32433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