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0 11:48
博物馆在21世纪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承担起教育、休闲、娱乐甚至大众的精神依归等社会职能。近十年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对文化产值的关注持续升温,决策部门也开始意识到博物馆作为国家形象和开放程度的指标性意义。随着国家对国有博物馆建设投入的增加,中国的博物馆力量从数量、规模到展览内容及品质,包括服务性能均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与城市空间公共文化体系的发展,博物馆与文化产业链的运作,博物馆与社会文化生活需求的更新等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变革的客观趋势和主观意向。对此,当代中国的博物馆也呼唤一套涵盖从城市到建筑、从策划到运营、从功能到形式等领域的系统而综合的设计思维。本文以配合与促进博物馆的运营发展作为切入点研究博物馆的设计方法,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博物馆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在充分认识到与博物馆运营相关联的各种因素作为博物馆发展动力的特征、影响和启动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复合化趋势;同时,把博物馆形式与城市空间的多样结合、博物馆功能对运营模式的统筹配合、博物馆的各种空间秩序的有机组合等三大内容纳入理论研究框架,...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世界博物馆在运营发展中的新趋势
1.1.2 中国博物馆在当代的发展热潮
1.1.3 中国博物馆在新趋势下的发展滞后
1.1.4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工程实践的设计体会
1.2 研究目的:以新的设计策略配合优化中国博物馆的运营发展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4.1 博物馆的定义及分类
1.4.2 相关概念的阐述
1.4.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5 研究综述
1.5.1 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
1.5.2 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复合化趋势
2.1 博物馆的起源及发展简述
2.2 复合化趋势产生的外在因素
2.2.1 文化产业的兴起
2.2.2 城市的集约化发展
2.2.3 科学技术的进步
2.2.4 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
2.3 复合化趋势产生的内在因素
2.3.1 博物馆发展模式的转变
2.3.2 博物馆社会职能的扩展
2.3.3 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矛盾
2.4 复合化趋势的表现形式
2.4.1 博物馆以多种形式与城市空间的结合
2.4.2 博物馆功能对社会化运营模式的配合
2.4.3 博物馆空间与多层次体验行为的融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化趋势下的中国博物馆
3.1 中国博物馆的起源及发展简述
3.2 复合化趋势为当代中国博物馆带来的挑战
3.2.1 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存在问题
3.2.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3 复合化趋势为当代中国博物馆带来的机遇
3.3.1 复合化趋势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推进作用
3.3.2 复合化趋势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引导作用
3.4 复合化趋势对全新博物馆设计策略的呼唤
3.4.1 设计层面以外的影响因素
3.4.2 设计层面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4.3 设计层面的自我调整及应对
3.4.4 呼唤:全新的博物馆设计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概述
4.1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概念引入
4.1.1 基于现象的分析
4.1.2 基于理论的启示
4.1.3 基于实践的探索
4.2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内涵
4.2.1 博物馆的复合化城市网络
4.2.2 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
4.2.3 博物馆的复合化空间模式
4.3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实质
4.3.1 适应性的设计理念
4.3.2 整体性的设计方法
4.3.3 综合性的设计思路
4.4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的复合化城市网络
5.1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建构基础
5.1.1 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
5.1.2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规划体系的重要元素
5.1.3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艺术教育的辅助机构
5.1.4 博物馆作为城市社区生活的综合服务配套
5.2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建构原则
5.2.1 与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机群聚
5.2.2 单一功能与混合使用的平衡开发
5.2.3 类型、规模及建设模式的综合考量
5.2.4 通过建构网络层级制定的发展规划
5.3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建构层级
5.3.1 网络核心:与城市中心公共文化区域复合
5.3.2 网络拓展:与城市社区公共网点复合
5.3.3 网络补充:对城市碎片空间进行整合
5.4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意义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
6.1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切入条件
6.1.1 博物馆的社会需求
6.1.2 博物馆的运营需求
6.1.3 博物馆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共赢
6.2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基本模式
6.2.1 博物馆附属产业功能的更新
6.2.2 博物馆作为相关产业的配套
6.2.3 博物馆作为相关产业的引导
6.3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统筹策划
6.3.1 基于切入条件的发展环境分析
6.3.2 基于发展环境的博物馆开发模式
6.3.3 基于开发模式的博物馆设计应对
6.4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意义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博物馆的复合化空间模式
7.1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影响要素
7.1.1 城市的环境要素
7.1.2 观众的观展行为
7.1.3 博物馆的功能拓展
7.1.4 博物馆的空间发展
7.2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基本特征
7.2.1 体验特征
7.2.2 开放特征
7.2.3 混合特征
7.2.4 多维特征
7.2.5 弹性特征
7.3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结构组织
7.3.1 建立主体空间:展示空间与展示主题复合
7.3.2 组织空间结构:公共空间与主体空间复合
7.3.3 联系城市空间: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复合
7.4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意义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支撑体系与实践展望
8.1 博物馆复合化设计的发展趋向
8.1.1 规模的多层分级
8.1.2 空间的多维发展
8.1.3 资源的多样利用
8.1.4 技术的多元配合
8.2 博物馆复合化设计的支撑体系
8.2.1 管理机制的完善
8.2.2 发展规划的导向
8.2.3 运营思路的拓展
8.2.4 政府政策的推动
8.2.5 实践平台的支持
8.2.6 合作环境的融合
8.3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复合化设计实践与探索
8.3.1 设计背景
8.3.2 设计切入
8.3.3 设计实践
8.3.4 设计总结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欧洲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简介及其启示[J]. 喻锋. 资源导刊. 2010(11)
[2]意大利MAXXI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J]. 彭文苑. 城市建筑. 2010(06)
[3]复合展示元素 营造场所精神——永安国家地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氛围设计[J]. 华炜,易俊. 新建筑. 2010(03)
[4]卡迪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和卡迪亚总部,巴黎,法国[J]. 让·努维尔. 世界建筑. 2010(05)
[5]卢浮宫博物馆,阿布扎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J]. Ateliers Jean Nouvel. 世界建筑. 2010(05)
[6]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J]. 杜慧娥. 文物世界. 2010(01)
[7]临场体验和功能复合——信息化背景下的当代博物馆设计的两种倾向[J]. 陈翔,朱培栋. 建筑学报. 2009(07)
[8]中国第一家时尚博物馆商店[J]. 马思洁. 经营者. 2009(Z4)
[9]美英土地混合使用的实践[J]. 应盛.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10]面对中国博物馆快速发展情势的理论思考[J]. 罗丽欣. 理论观察. 2009(01)
博士论文
[1]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D]. 李慧竹.山东大学 2007
[2]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D]. 高宏宇.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艺术博物馆选址因素研究[D]. 史伟.中央美术学院 2009
[2]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D]. 李婧扬.四川师范大学 2009
[3]中西方博物馆比较研究[D]. 杨海燕.山东大学 2009
[4]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李新.西南交通大学 2008
[5]会展建筑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D]. 李强.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6]中国民营美术馆现状报告[D]. 柳淳风.中央美术学院 2007
[7]市场营销与博物馆经营策略[D]. 张丹.中央美术学院 2007
[8]中国私人博物馆发展问题浅析[D]. 李慧净.吉林大学 2007
[9]博览建筑参观动线与展示空间研究[D]. 刘挺.同济大学 2007
[10]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张艺军.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34983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世界博物馆在运营发展中的新趋势
1.1.2 中国博物馆在当代的发展热潮
1.1.3 中国博物馆在新趋势下的发展滞后
1.1.4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工程实践的设计体会
1.2 研究目的:以新的设计策略配合优化中国博物馆的运营发展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4.1 博物馆的定义及分类
1.4.2 相关概念的阐述
1.4.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5 研究综述
1.5.1 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
1.5.2 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复合化趋势
2.1 博物馆的起源及发展简述
2.2 复合化趋势产生的外在因素
2.2.1 文化产业的兴起
2.2.2 城市的集约化发展
2.2.3 科学技术的进步
2.2.4 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
2.3 复合化趋势产生的内在因素
2.3.1 博物馆发展模式的转变
2.3.2 博物馆社会职能的扩展
2.3.3 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矛盾
2.4 复合化趋势的表现形式
2.4.1 博物馆以多种形式与城市空间的结合
2.4.2 博物馆功能对社会化运营模式的配合
2.4.3 博物馆空间与多层次体验行为的融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化趋势下的中国博物馆
3.1 中国博物馆的起源及发展简述
3.2 复合化趋势为当代中国博物馆带来的挑战
3.2.1 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存在问题
3.2.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3 复合化趋势为当代中国博物馆带来的机遇
3.3.1 复合化趋势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推进作用
3.3.2 复合化趋势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引导作用
3.4 复合化趋势对全新博物馆设计策略的呼唤
3.4.1 设计层面以外的影响因素
3.4.2 设计层面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4.3 设计层面的自我调整及应对
3.4.4 呼唤:全新的博物馆设计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概述
4.1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概念引入
4.1.1 基于现象的分析
4.1.2 基于理论的启示
4.1.3 基于实践的探索
4.2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内涵
4.2.1 博物馆的复合化城市网络
4.2.2 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
4.2.3 博物馆的复合化空间模式
4.3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实质
4.3.1 适应性的设计理念
4.3.2 整体性的设计方法
4.3.3 综合性的设计思路
4.4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的复合化城市网络
5.1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建构基础
5.1.1 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
5.1.2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规划体系的重要元素
5.1.3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艺术教育的辅助机构
5.1.4 博物馆作为城市社区生活的综合服务配套
5.2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建构原则
5.2.1 与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机群聚
5.2.2 单一功能与混合使用的平衡开发
5.2.3 类型、规模及建设模式的综合考量
5.2.4 通过建构网络层级制定的发展规划
5.3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建构层级
5.3.1 网络核心:与城市中心公共文化区域复合
5.3.2 网络拓展:与城市社区公共网点复合
5.3.3 网络补充:对城市碎片空间进行整合
5.4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意义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
6.1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切入条件
6.1.1 博物馆的社会需求
6.1.2 博物馆的运营需求
6.1.3 博物馆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共赢
6.2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基本模式
6.2.1 博物馆附属产业功能的更新
6.2.2 博物馆作为相关产业的配套
6.2.3 博物馆作为相关产业的引导
6.3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统筹策划
6.3.1 基于切入条件的发展环境分析
6.3.2 基于发展环境的博物馆开发模式
6.3.3 基于开发模式的博物馆设计应对
6.4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意义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博物馆的复合化空间模式
7.1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影响要素
7.1.1 城市的环境要素
7.1.2 观众的观展行为
7.1.3 博物馆的功能拓展
7.1.4 博物馆的空间发展
7.2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基本特征
7.2.1 体验特征
7.2.2 开放特征
7.2.3 混合特征
7.2.4 多维特征
7.2.5 弹性特征
7.3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结构组织
7.3.1 建立主体空间:展示空间与展示主题复合
7.3.2 组织空间结构:公共空间与主体空间复合
7.3.3 联系城市空间: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复合
7.4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意义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支撑体系与实践展望
8.1 博物馆复合化设计的发展趋向
8.1.1 规模的多层分级
8.1.2 空间的多维发展
8.1.3 资源的多样利用
8.1.4 技术的多元配合
8.2 博物馆复合化设计的支撑体系
8.2.1 管理机制的完善
8.2.2 发展规划的导向
8.2.3 运营思路的拓展
8.2.4 政府政策的推动
8.2.5 实践平台的支持
8.2.6 合作环境的融合
8.3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复合化设计实践与探索
8.3.1 设计背景
8.3.2 设计切入
8.3.3 设计实践
8.3.4 设计总结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欧洲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简介及其启示[J]. 喻锋. 资源导刊. 2010(11)
[2]意大利MAXXI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J]. 彭文苑. 城市建筑. 2010(06)
[3]复合展示元素 营造场所精神——永安国家地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氛围设计[J]. 华炜,易俊. 新建筑. 2010(03)
[4]卡迪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和卡迪亚总部,巴黎,法国[J]. 让·努维尔. 世界建筑. 2010(05)
[5]卢浮宫博物馆,阿布扎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J]. Ateliers Jean Nouvel. 世界建筑. 2010(05)
[6]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J]. 杜慧娥. 文物世界. 2010(01)
[7]临场体验和功能复合——信息化背景下的当代博物馆设计的两种倾向[J]. 陈翔,朱培栋. 建筑学报. 2009(07)
[8]中国第一家时尚博物馆商店[J]. 马思洁. 经营者. 2009(Z4)
[9]美英土地混合使用的实践[J]. 应盛.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10]面对中国博物馆快速发展情势的理论思考[J]. 罗丽欣. 理论观察. 2009(01)
博士论文
[1]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D]. 李慧竹.山东大学 2007
[2]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D]. 高宏宇.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艺术博物馆选址因素研究[D]. 史伟.中央美术学院 2009
[2]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D]. 李婧扬.四川师范大学 2009
[3]中西方博物馆比较研究[D]. 杨海燕.山东大学 2009
[4]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李新.西南交通大学 2008
[5]会展建筑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D]. 李强.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6]中国民营美术馆现状报告[D]. 柳淳风.中央美术学院 2007
[7]市场营销与博物馆经营策略[D]. 张丹.中央美术学院 2007
[8]中国私人博物馆发展问题浅析[D]. 李慧净.吉林大学 2007
[9]博览建筑参观动线与展示空间研究[D]. 刘挺.同济大学 2007
[10]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张艺军.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34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363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