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融合视域下的现代主义设计师双重身份研究
本文关键词:艺术与设计融合视域下的现代主义设计师双重身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现代设计应运而生,为了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并且满足人们对美学的不断追求,现代设计开始尝试走向一条符合时代发展、艺术追求、大众接受的新型设计之路,从提出反对大工业、“抛弃”传统,到现代科技人性化、节约化、个性化的设计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设计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战后设计、激进设计、后现代设计和多元化设计等风潮,但无论怎么变化,设计都是为人服务。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设计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因此如何提高设计作品中的艺术含量并加强艺术设计作品的使用性,从而将艺术和技术达到完美的融合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设计和艺术融合视域为研究背景,阐释当代社会具有双重身份的现代主义设计师的表现形式、实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从现代派艺术和现代设计及其二者之间的融合趋势说起,不管是从原始社会的艺术萌芽和设计诞生说起还是现代派艺术以及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都能够说明艺术和设计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性。现代工业革命的生产力发展给西方的生产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现代派艺术的发展也给现代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现代设计为现代派艺术提供表现形式。而且,在工业革命发展之后,人类进入了机器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的设计发展还对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具有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艺术在这时也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促使艺术和设计有了相互关联以及相互融合的可能,并导致现代主义设计师有了双重身份——即是艺术的开拓者又是设计的实验者。其后,具有双重身份的现代主义设计师在生活和生产中进行实践,艺术和设计的结合实践也出现在各种服装业、数码业以及汽车业等商业流行文化以及跨界展览中。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现代主义设计师双重身份的发挥同时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艺术的商品化、审美精神的泛化以及环境与资源的弱化等。所以在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路途中,我们既要遵守绿色艺术设计的原则,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美化和改善;也要做好文化艺术设计的工作;同时现代艺术设计又是为人类自身出发,也要坚持人本艺术设计原则。
【关键词】:现代派艺术 现代设计 融合 现代主义设计师 双重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0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2
- 一、选题的意义9-10
-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10-12
- 第二章 现代主义设计师双重身份的理论阐述和表现形式12-34
- 一、现代派艺术和现代设计概述12-17
- (一) 现代派艺术和现代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12-14
- (二) 现代派艺术概念及特征14-16
- (三) 现代设计概念、风格及主张16-17
- 二、现代派艺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17-21
- (一) 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7-19
- (二) 精英文化转为大众文化19-20
- (三) 现代派艺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趋势20-21
- 三、现代设计师兼具艺术和设计的双重身份21-24
- (一) 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职业差异性渐消22-23
- (二) 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审美价值观趋同23-24
- 四、现代主义设计师双重身份的艺术和设计溯源24-31
- (一) 现代派艺术影响现代设计理念24-29
- (二) 现代设计为现代派艺术提供表现形式29-31
- 五、现代主义设计师双重身份的表现形式31-33
- (一) 波普设计和艺术的融合31-32
- (二) 孟菲斯艺术设计32
- (三) 其它32-33
- 注释33-34
- 第三章 现代主义设计师双重身份的实践34-42
- 一、品牌设计与艺术的融合34-37
- (一) 服装业的品牌设计与艺术融合34-35
- (二) 汽车业的品牌设计与艺术融合35-36
- (三) 数码业的品牌设计与艺术融合36-37
- 二、生活中的艺术设计37-40
- (一) 家具、建筑中的艺术设计37-39
- (二) 日常生活品的艺术设计39-40
- 三、设计与艺术跨界的展览40-41
- 注释41-42
- 第四章 思考:现代主义设计师双重身份的未来发展42-48
- 一、绿色艺术设计42-44
- 二、文化艺术设计44-45
- 三、人本艺术设计45-47
- 注释47-48
- 第五章 结论48-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54
- 致谢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代明;;羌族民间艺术的认同及审美变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许康;赵爽峰;张晶晶;;试探整合建筑美术与三大构成的实效性[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3 杨必仪;梁漱溟文化模式论及新儒学的现代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刘鹏,王艳秀;对胡适中国文化态度的再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7 林坚;浅谈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杨大松;论现代设计艺术的简洁之美[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姚征峰;浅析“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风格[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汪炳璋;;包豪斯的工业设计及其发展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易新宇;徐志海;白福军;朱倩;;汽车设计中的精致工艺过程实施方法研究[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邹幸;;延伸与突破——论构成主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崔峥;路传亮;;试论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的实用性——兼谈对外观设计定义中“适于工业应用”的理解与思考[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5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7 丁娜;;浅谈装饰雕塑[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8 聂鑫;;艺术设计形式语言在设计中的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9 童诗婧;;设计的生长性[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10 伍韬;;概念模糊年代的设计美学观[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5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蒋璐璐;平面广告图形设计视觉创新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魏璐璐;现代主义在中国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宇;清代吉祥纹样在定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芳;导向设计的多维度拓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琳;基于隐喻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艺术与设计融合视域下的现代主义设计师双重身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7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36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