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是一个醒目存在。从“文革”结束初期之伤痕、反思小说中的泣血控诉,到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杀夫”小说、底层叙事中弱势女性和农民工艰难生存中的暴力求生叙事,外在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一直起着支配性作用。它与西方哲学社会思潮一起形塑了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从主题到技巧等各方面的基本面貌。 本文论述的总体架构中,除了引言及结语,共分五个章节,其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赖以发生的基本语境,简约梳理出小说“暴力叙事”发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文学体制性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具体而言,外在社会因素方面,诸如“文革”影响与西方哲学社会思潮的碰撞,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促使社会群体政治、经济地位等多方面的变迁,以及这些变化所形成的多样而喧嚣的社会。文学体制方面,文学管理体制、作家构成因素、文学角色转变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文学“内部”环境的变化。内外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与变化,此期小说暴力叙事发展的三个醒目阶段分别为:1977-1985年间的亚政治文学时期;1985-1989年间的纯文学发展时期;1989至今的大众化时期。 第二章主要在社会历史、人性及美学三个方向上分析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历史向度上,重点解剖了暴力的历史阴影、暴力的现实阴影、暴力的深层文化和心理根源;人性向度上,从人性主题的展开方式入手,揭示人性的种种,剖析了人性本质的现代历史建构;美学向度上,暴力叙事的美学规范出现了从展览式的刻画到表演式的精雕细琢从血泪控诉到狂欢化的叙述,从写实到唯“美”的三个深刻转变,并且阐述了三个转变的因缘与意义。 第三章主要是暴力叙事的主题类型分析,共计五大类型五个小节。“文革”题材之暴力叙事着重于其政治阴影下的暴力论述及其所产生的心理创伤;女性“杀夫”叙事重点围绕女性“杀夫”的逻辑、“杀夫”的陷阱及“杀夫”之后的三个层次展开;匪性暴力叙事则从新时期以来涉匪小说对传统涉匪小说叙事的改写、典型叙事特征、意义与缘由三个方面展开了阐释;以《心灵史》等为中心的文化暴力叙事侧重于暴力与文化关系的阐释,如血性与哲合忍耶精神、王化的“遗漏”与陕地民习的强悍和革命温床之间的内在联系、狼性与强力精神的内在关联等等;历史暴力叙事则在叙事的特点、叙事的效果及叙述渊源三个方面加以展开,它们颠覆了传统历史小说的镜鉴功能。 第四章是典型暴力叙事模式分析。余华早期小说暴力叙事之细节的真实与情节的荒诞组合模式、王小波小说之人物声音和叙述者声音的双重消解之暴力叙事模式、从自由走向必然之莫言小说暴力叙事心理图式、女性“杀夫”小说之故事与话语缠绕之暴力叙事模式都是新时期以来比较典型的小说暴力叙事模式。它们是新时期以来暴力叙事小说中暴力与叙事结合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叙事模式,体现了叙事学的积极意义。 第五章主要是暴力叙事的美学风格论。重点分两个层次:美学风格方面,本文从艺术主体及艺术客体两个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出新时期小说暴力叙事的两个主要风格:怨怒与粗鄙。小说中一个个杀戮行为所产生的血腥、死亡与恐怖感受超越了对人物命运或生命处境的思索;读者心灵的震颤不是人物悲剧产生的庄严和净化,而是痛苦与失望;叙述的平面化,零度情感、削平深度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现实的冷漠。而污秽的场景、丑恶的人物行为、空洞或模糊的人物形象身上所产生的审美效应、所凝聚的作家的审美理想也显得双双不足;文学史意义方面,暴力叙事小说在主题开掘与欲望表达、新型叙事范型的确立、从文以载道到道以文显三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各个部分从发生,语境、意指、表现、技巧与意义等多个方面构成对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的多维透视。
【关键词】:新时期以来 小说 暴力叙事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论文创新点6-9
- 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引言14-27
- 一、叙事:在新时期文坛14-17
- 二、叙事为何与暴力结缘?17-19
- 三、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19-22
- 四、研究的方法与基本思路22-24
- 五、基本概念的厘定24-27
- 第一章 暴力叙事发生论27-45
- 第一节 暴力叙事的“历史”因素27-36
- 第二节 暴力叙事的“文学”因素36-45
- 第二章 暴力叙事价值取向论45-72
- 第一节 暴力叙事之社会历史向度45-53
- 第二节 暴力叙事之人性向度53-61
- 第三节 暴力叙事之美学向度61-72
- 第三章 暴力叙事主题论72-118
- 第一节 创伤:“文革”特定题材之政治暴力叙事72-83
- 第二节 “杀夫”:女性生存暴力叙事83-91
- 第三节 凝眸别一世界:匪性暴力叙事91-99
- 第四节 找寻逝去的记忆:文化暴力叙事99-110
- 第五节 “镜子”问题:“历史”暴力叙事110-118
- 第四章 典型暴力叙事模式论118-153
- 第一节 细节的真实与情节的荒诞:论余华早期小说暴力叙事模式118-126
- 第二节 双重消解:论王小波小说人物与叙述者之双声暴力叙事模式126-134
- 第三节 从自由走向必然:论莫言小说暴力叙事心理图式134-143
- 第四节 交融与互渗:论女性“杀夫”小说故事与话语缠绕之暴力叙事模式143-153
- 第五章 暴力叙事之美学风格论153-168
- 第一节 暴力叙事的美学风格153-160
- 第二节 暴力叙事的价值和意义160-168
- 结语168-172
- 参考文献172-184
-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84-185
- 致谢1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云如;;暴力美学小说在80年代的衍变——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王英洁;曾日红;;人生的质问——论余华的暴力叙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贺桂梅;;有性别的文学——90年代的女性话语的诗学实践[J];北京文学;1996年11期
4 刘小龙;;论余华小说中血与暴的成因[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5 景银辉;;失范·暴力·仪式——苏童小说《刺青时代》的三个关键词[J];长城;2009年02期
6 罗维;;论杨争光匪类小说的多重文化意蕴[J];武陵学刊;2011年04期
7 胡怿;;新历史主义与孙甘露小说的后现代叙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张鹏飞;;欢舞性灵:女性文学“身体文本”叙事模式的生命旨趣[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吴义勤;罪与罚——长篇小说《施洗的河》解读[J];当代文坛;1994年04期
10 江南;形式意味的强化——漫议新潮作家对语言形式的探索[J];当代文坛;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杏培;小说中的“文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任亚荣;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身体话语[D];上海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郝艳利;论新时期暴力叙事对“十七年”小说的审美颠覆[D];河北大学;2011年
2 单涛;余华小说暴力叙述的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萌;王小波小说的“暴力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妍;论语言暴力[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36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