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机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显示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6 13:36
针对空空导弹攻击区解算方法和双机协同作战方式在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实时性及精确性问题,以及对攻击区重叠区域重点研究的需求,本文在确立攻击区解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双机协同攻击区仿真为前提,对双机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显示模型进行重点研究。根据目标占位情况对重叠区域的命中概率以及攻击区大小进行仿真分析。综合双机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的仿真以及命中概率的研究,依据三维比例导引律对导弹弹道进行三维仿真研究以及增加时间维度的四维可攻击区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攻击区解算方法的实时性和精确性的要求,提出了基于Sec搜索算法的空空导弹攻击区解算方法,根据舵机延时性以及不同位势高度下不同大气阻力的因素影响下,对导弹和目标模型进行研究。并进行在不同位势高度下Sec搜索算法与经典的二分法关于近远边界搜索迭代次数以及运算时间的实验对比,通过仿真实验得到Sec搜索算法具有更优性。(2)针对双机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的重点研究的需求,根据单机攻击区模型以及目标相对载机方位角等条件,进行双机协同作战下攻击区模型和重叠区域模型的建立。针对目标与双机不同占位情况,分别构建重叠区域模型,达到对协同攻击区的重叠区域的精准描...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弹目及相对运动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常用坐标系
2.3 导弹数学模型
2.4 目标机数学模型
2.5 相对运动数学模型
2.6 控制方法
2.7 本章小结
3 攻击区解算模型
3.1 引言
3.2 攻击区计算
3.3 算法设计思想
3.4 远边界解算
3.5 近边界解算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双机协同攻击区及重叠区域研究
4.1 引言
4.2 双机协同空战基本概念及关键技术
4.2.1 基本概念
4.2.2 关键技术
4.3 双机协同作战攻击区模型
4.3.1 双机协同作战攻击区约束条件
4.3.2 目标在双机可攻击区域内
4.3.3 目标仅在一机攻击区域内
4.3.4 目标不在攻击区域内
4.4 重叠攻击区模型
4.4.1 双机均可攻击占位
4.4.2 仅单机可攻击占位
4.5 重叠攻击区概率模型
4.5.1 双机可攻击占位重叠区
4.5.2 仅单机可攻击占位
4.6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仿真实验流程
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弹道仿真及四维协同攻击区
6.1 引言
6.2 三维比例导引律
6.3 四维协同攻击区
6.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6.4.1 双机弹道仿真及分析
6.4.2 四维协同攻击区仿真实验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750421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弹目及相对运动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常用坐标系
2.3 导弹数学模型
2.4 目标机数学模型
2.5 相对运动数学模型
2.6 控制方法
2.7 本章小结
3 攻击区解算模型
3.1 引言
3.2 攻击区计算
3.3 算法设计思想
3.4 远边界解算
3.5 近边界解算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双机协同攻击区及重叠区域研究
4.1 引言
4.2 双机协同空战基本概念及关键技术
4.2.1 基本概念
4.2.2 关键技术
4.3 双机协同作战攻击区模型
4.3.1 双机协同作战攻击区约束条件
4.3.2 目标在双机可攻击区域内
4.3.3 目标仅在一机攻击区域内
4.3.4 目标不在攻击区域内
4.4 重叠攻击区模型
4.4.1 双机均可攻击占位
4.4.2 仅单机可攻击占位
4.5 重叠攻击区概率模型
4.5.1 双机可攻击占位重叠区
4.5.2 仅单机可攻击占位
4.6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仿真实验流程
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弹道仿真及四维协同攻击区
6.1 引言
6.2 三维比例导引律
6.3 四维协同攻击区
6.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6.4.1 双机弹道仿真及分析
6.4.2 四维协同攻击区仿真实验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750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375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