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与日本的渊源
发布时间:2017-07-04 23:06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与日本的渊源
【摘要】:本论文在近代以来中日文化交流语境下,通过对“艺术”概念的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国现代“艺术”概念与日本的渊源。本文总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最主要部分。由以下四章构成:第一章是从语源学的角度阐述具有现代“艺术”概念的“艺术”一词的出现以及“艺”“术”二字在重新组合之后对传统艺术定义的挑战。艺术的汉字形态就目前所考证的资料来说,有中文汉字和日语汉字,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史、日本艺术史、中日艺术(美术)文化交流史的研讨,基本确定了“艺术”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词语出现时间大概就在1902年左右,由王国维进行翻译译介的,但在“艺术”的传入之后,“艺术”一词也进行了其自身的本土化过程。作者认为,不论是英语中的art、arts、fine art等词汇,还是与“艺术”概念相近的“美术”“文艺”、“小说”等词汇,都有着艺术的影子。不论是作为繁体汉字的“呡圫”和“美圫”,抑或是现代我们所使用的简体汉字“艺术”“美术”等,都有艺术概念下的内在统一性,这也为“艺术”概念的存在提供了合理依据。不过,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一词的出现与乃至艺术概念的最终确定,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需要考察大量的文史哲资料,这就需要在宏观上对现代艺术概念发展历程作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梳理。第二章则主要从“美术”(艺术)概念的确立使用进行阐述。本章分别从近代中日文艺展览会的交流、近代艺术学校的设立和艺术理论书籍的译介等方面进行论述。日本的近代化历程始于明治维新,明治时期日本开始接触西方的万国博览会等艺术展会,并逐步引进发展到日本,之后这一展会形式从日本传播到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关系和汉字文化圈的存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艺术展览和艺术品交流互动明显要高于其他国家,中国文艺界开启了借鉴日本学习西方的近代化过程。在引进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方面,本章主要是通过中日两国近代艺术展览会和艺术教育制度的确立来厘清“艺术”一词的文化语境和“艺术”的现代意义。第三章通过对与现代“艺术”概念相近的词汇概念进行剖析,分析现代“艺术”概念在形成过程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艺术”与其他相似概念词汇是如何区分开得?在近代中日文艺思潮发展中,“艺术”与“美术”这两个词汇经常混淆使用,“艺术”概念是如何从“美术”概念中纯化出来的?“艺术”一词又如何与“文艺”、“小说”等概念进行区分?其实,每一个词汇的概念的最终确定都要经历一个过程,“艺术”概念也是如此。本章主要就是探索“艺术”概念从其他近似性概念中脱颖而出的过程。第四章主要论述“日本桥”这一中介因素对中国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的影响。近代中日文艺交流存在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两种途径,中国引进近代西方美学著述、派遣近代留学人才、举办艺术展览和设立艺术学校等方式,多半是经由日本这一中介桥梁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日本的影响下,西方美学和艺术思想才更快捷更便利地传播到中国来。这也是近代中日文艺交流史上的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存在。“西方-日本-中国”这一过程模式正是“日本桥”的运作模式。这一模式形象地概括在中日近代文艺交流活动中日本的中介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日本-中国”模式并不是单当面肯定或否定,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辩证地对“艺术”一词进行追踪溯源,为研究现代“艺术”概念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参照框架。第三部分是结语,通过对中国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之梳理,客观地评价“日本桥”的作用。中国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与日本的渊源,正是本文的研究主旨所在。通过对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之探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当代的艺术生态环境,还能为中国文艺理论的改造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艺术概念 艺术 美术 日本桥 艺术思潮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120.9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绪论12-19
- 一、“艺术”概念的相关研究现状12-15
- 二、选题缘由和研究的意义15-16
- (一)选题缘由15
- (二)研究意义15-16
- 三、论文创新点和基本思路16-19
- (一)论文创新16-17
- (二)基本思路17-19
- 第一章 现代“艺术”概念形成之初探19-50
- 一、时代意义下的“艺术”特征19-26
- (一)“艺术”概念的语义分析20-22
- (二)“艺术”之“艺”、“艺术”之“术”的阐释22-24
- (三)“艺术”概念的“现代性”与“概念”24-26
- 二、清末民初文艺理论家的艺术观26-40
- (一)王国维的美术(艺术)观26-30
- (二)鲁迅的美术观(艺术观)30-35
- (三)受日本美学影响的文艺理论家的艺术观35-40
- 三、日本文艺理论家的艺术观40-50
- (一)西周的美术(艺术)观41-42
- (二)芬诺洛萨与冈仓天心的美术(艺术)观42-46
- (三)日本其他文艺理论家的艺术观46-50
- 第二章 现代“艺术”概念与中日艺术体制50-74
- 一、“艺术”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展览会与展览品50-55
- (一)日本的艺术(美术)展览会50-51
- (二)中国的美术(艺术)展览会51-53
- (三)近现代中日艺术展览会的交流53-55
- 二、博物馆与美术馆55-58
- (一)博物馆55-57
- (二)美术馆57-58
- 三、中日艺术教育活动58-74
- (一)中日美术(艺术)学校的设立59-69
- (二)中日艺术教育制度的形成69-70
- (三)中国学习日本艺术的三个阶段70-74
- 第三章 现代艺术领域中的争议性概念词汇辨析74-91
- 一、“美术”与“艺术”74-82
- (一)“美术”一词的概念变迁75-79
- (二)“艺术”概念是如何从“美术”一词中得到纯化的79-80
- (三)“美术”与“艺术”的异同80-82
- 二、“绘画”“工艺”“文艺”等与“艺术”概念相近词汇82-91
- (一)“绘画”与“工艺”82-85
- (二)“文学”与“小说”85-89
- (三)“文艺”与“艺术”89-91
- 第四章 近代西学东渐过程中的“日本桥”作用91-98
- 一、日本桥的运作模式:西方-日本-中国92-94
- 二、近代中日艺术交流过程中的地位转变94-98
- 结语98-100
- 参考文献100-108
- 致谢108-109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09
本文编号:519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51963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