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意象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文化意象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意象 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产业融合 武当山
【摘要】:本文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以文化意象为基础,以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为案例,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践中逐渐产生的一种产业融合现象,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产生的各种新兴产业业态和产品形态层出不穷,如创意旅游、旅游演艺、会展节事、影视旅游、创意聚落、博物馆旅游、主题公园等,也不断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学术界主要关注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形成的单种产业业态或产品形态,但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的理论基础、内在机理、形成路径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几乎没有对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理论研究,因而本文以文化意象为基础,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理论、实证与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文化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意象及旅游地意象理论、文化旅游理论、文化产业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本文依次对以上理论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梳理,为本文研究奠定清晰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石。 旅游与文化产业能够在产业层面融合发展,其基础在于旅游地文化意象。本文通过对文化理论和旅游地意象理论进行总结梳理,根据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业特性和文化特性,提出旅游地文化意象(TDCI)的概念内涵和维度,旅游地文化意象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文化印象、认知和情感所组成的综合心理构念。旅游地文化意象的外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旅游环境,其内在构成包括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其形成过程包括文化展示、文化体验和文化传播三个阶段。旅游地文化意象对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主要包括提升旅游地产品品位,营造旅游地文化氛围和传播旅游地文化形象等三个方面。 基于旅游地文化意象,本文继续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以文化意象作为基础和内核,决定了两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耦合性,也是其能够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是文化意象,以此为条件构建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型和技术路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由旅游产业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关联产业体系组成。本文同时归纳了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三个历程,解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典型企业案例,对前文提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型和技术路径进行印证。最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重塑区域品牌形象,形成区域新增长极,实现区域增长方式转型和可持续增长等方面。 在构建旅游地文化意象概念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模型的基础上,本文以武当山为案例,对武当山旅游地文化意象进行实证研究。对武当山旅游地文化意象考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力求使定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文本分析与数理分析相统一。通过搜集整理武当山的各种历史文献和当代资料,本文对武当山的自然地理、自然景观、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然后,采用博客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旅游者真实体验的角度对武当山的旅游地文化意象进行了考察。再后,本文通过对武当山旅游者的226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样本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体验差异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武当山的旅游地文化意象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最后,本文归纳出武当山的整体旅游地文化意象,其文化核心是体现天人和谐、社会核谐和身心和谐的太和文化,其旅游地文化意象是以“太和”为核心精髓,依托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旅游环境,由“太和武当”衍生出的各种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层面,由武当建筑、武当武术、武当太极、武当道教、武当音乐、武当医药、武当养生等文化元素组成。 在实践层面上,本文结合理论、实证与实际情况,提出了武当山区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首先,武当山应对由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和社会关系系统组成的旅游环境的和谐态进行维护,这是保护与塑造武当山旅游地文化意象,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然后,本文对武当山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提出了设想,对其设计了“一体两仪三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对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中的旅游产业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关联产业体系分别制订了详细的发展思路和策略。最后,武当山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能够升华武当山文化意象,引领区域转型发展,提升湖北文化旅游品牌;凝练中华文化灵魂,建构全球华人精神家园;形成长江文明支点,体现人类文明发展价值。
【关键词】:文化意象 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产业融合 武当山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G124
【目录】:
- 论文创新点5-6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22
- 第一章 绪论22-42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22-25
- 一、选题缘起22-23
- 二、问题提出23-24
- 三、研究意义24-25
- 第二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评述25-35
- 一、国外相关研究25-30
- 二、国内相关研究30-35
- 三、研究评述35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难点与创新点35-41
- 一、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35-38
- 二、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38-39
-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39-40
- 四、研究的创新点40-41
- 本章小结41-42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42-69
- 第一节 文化及其相关概念探析42-48
- 一、文化:一个深广的概念42-46
- 二、文化的层级结构46-48
- 第二节 意象及旅游地意象理论48-56
- 一、何谓“意象”48-50
- 二、旅游目的地意象50-56
- 第三节 旅游产业及旅游相关理论56-60
- 一、旅游产业56-57
- 二、文化旅游57
- 三、旅游体验57-59
- 四、旅游规划59-60
- 第四节 文化产业理论60-66
-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和范畴60-64
- 二、文化产业发展与振兴64-66
- 第五节 产业融合理论66-68
-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66
- 二、产业融合的过程66-67
- 三、产业集群67-68
- 本章小结68-69
- 第三章 旅游地文化意象概念结构69-83
- 第一节 旅游地文化意象概念69-70
- 一、旅游地文化意象概念内涵69
- 二、旅游地文化意象概念维度69-70
- 第二节 旅游地文化意象的结构与形成过程70-79
- 一、旅游地文化意象的依托环境71-73
- 二、旅游地文化意象的显现层次73-75
- 三、旅游地文化意象形成阶段75-79
- 第三节 旅游地文化意象的功能79-82
- 一、提升旅游地产品品位79
- 二、营造旅游地文化氛围79-80
- 三、传播旅游地文化形象80-82
- 本章小结82-83
- 第四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83-118
- 第一节 文化意象: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83-92
- 一、文化意象保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83-85
- 二、文化意象价值: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的纽带85-89
- 三、文化意象创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灵魂89-92
- 第二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模型与技术路径92-97
-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边界与融合发展理论模型92-95
-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技术路径95-97
- 第三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阶段97-109
-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历程98
- 二、以文化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开发阶段(第一阶段)98-101
-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01-104
- 四、带动关联产业形成产业集群阶段(第三阶段)104-109
- 第四节 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案例解析109-115
- 一、成都文旅集团产业集群109-110
- 二、深圳华侨城集团产业集群110-112
- 三、案例解析:挖掘文化意象or创造文化意象112-113
- 四、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构建模式113-115
- 第五节 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15-116
- 一、重塑区域品牌形象115-116
- 二、形成区域新增长极116
- 三、实现区域增长方式转型116
- 本章小结116-118
- 第五章 武当山旅游地文化意象实证分析118-176
- 第一节 武当山文化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解析118-131
- 一、自然地理118-121
- 二、自然景观121-122
- 三、文化遗产122-125
- 四、武当山旅游资源分类125-129
- 五、武当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129-131
- 第二节 旅游地文化意象实证研究方法131-132
- 一、文献研究法131
- 二、文本分析法131
- 三、统计分析法131-132
- 第三节 武当山旅游者博客文本分析132-138
- 一、文本研究方法132
- 二、博客样本选择132
- 三、文本分析过程132-136
- 四、文本分析结果讨论136-138
- 第四节 武当山旅游地文化意象问卷统计分析138-171
- 一、研究问题与问卷设计139-141
- 二、问卷调查实施过程141
- 三、调查样本统计分析141-145
-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145-148
- 五、样本体验差异分析148-150
- 六、探索性因子分析(EFA)150-160
- 七、验证性因子分析(CFA)160-167
- 八、多元回归分析167-169
- 九、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讨论169-171
- 第五节 武当山旅游地文化意象特征与核心价值171-174
- 一、武当山旅游地文化意象特征171-172
- 二、武当山文化意象核心价值172-174
- 本章小结174-176
- 第六章 武当山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路176-200
- 第一节 文化意象保护:维护武当山文化旅游环境和谐态176-181
- 一、旅游环境和谐态176-180
- 二、武当山旅游环境和谐态建设180-181
- 第二节 文化意象利用:构建武当山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集群181-194
- 一、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和空间布局182-184
- 二、旅游产业体系发展思路184-188
- 三、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思路188-190
- 四、关联产业体系发展思路190-194
- 第三节 文化意象升华:武当山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提升194-198
- 一、引领区域转型发展,提升湖北文化旅游品牌194-196
- 二、凝练中华文化灵魂,建构全球华人精神家园196-197
- 三、形成长江文明支点,体现人类文明发展价值197-198
- 本章小结198-200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200-203
- 第一节 研究结论200-201
- 第二节 研究展望201-203
- 参考文献203-215
- 一、中文部分203-207
- 二、英文部分207-214
- 三、日文部分214-215
- 附录215-223
- 附录1 武当山旅游者博客样本215-218
- 附录2 武当山旅游地文化意象问卷调查218-220
- 附录3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和参与科研项目220-223
- 致谢223-2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吕莉;;我国旅游节事的策划与运作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3期
3 张微;;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1年03期
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5 刘家明;刘莹;;基于体验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复兴——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3期
6 花建;;论文化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的五大模式[J];东岳论丛;2011年04期
7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8 张薇;钟晟;;朝圣视角下的旅游地品牌经营——以炎帝神农故里为例[J];旅游论坛;2010年02期
9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论坛;2010年03期
10 陈才;李兆元;刘心怡;;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旅游论坛;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琪;国内大型主题性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钱敏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文军;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与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32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532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