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会展企业关系学习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06:22

  本文关键词:会展企业关系学习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会展企业 关系学习 动态能力 服务创新


【摘要】:当前全球服务业正在迅猛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以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服务创新成为了会展企业争夺市场地位、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手段。服务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企业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在会展行业,关系和服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外部合作伙伴组成的关系网络是企业重要的优势资源,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渠道,而内部的动态能力则为企业吸收、整合和利用学习成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对会展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需要以外部的关系学习和内部的动态能力为视角,深入分析关系学习、动态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企业内外部的双重研究视角,系统梳理了关系学习、动态能力以及服务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会展行业自身发展的特点,构建了以动态能力为中介作用的会展企业关系学习对服务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与此同时,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华北和华南地区196家会展企业(主要包括会展组织企业、展台设计与搭建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假设检验的结论:(1)会展企业关系学习(信息分享、共同理解、关系记忆)对服务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会展企业动态能力(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对服务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会展企业关系学习三个维度对整合能力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学习的共同理解、关系记忆对吸收能力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信息分享却不显著。(4)整合能力在关系学习三维度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中都发挥着中介作用;吸收能力在共同理解、关系记忆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中也都发挥中介作用,但在信息分享却不具有中介效应。通过分析,本研究针对会展企业提出了四点管理启示:第一,构建平台服务模式,促进企业信息分享;第二,完善服务接触环节,实现双方共同理解;第三,拓宽关系合作渠道,丰富关系记忆形式;第四,高度重视服务创新,赢取员工全面支持。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相关研究为基础,首次构建了“关系学习-动态能力-服务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并且选取了会展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相关理论,丰富了会展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会展企业 关系学习 动态能力 服务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3.8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0
  • 1.1 研究背景13-15
  • 1.1.1 现实背景13-14
  • 1.1.2 理论背景14-15
  • 1.2 问题的提出15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15-17
  • 1.3.1 研究目标15-16
  • 1.3.2 研究内容16
  • 1.3.3 研究方法16-17
  • 1.4 研究框架与论文结构17-18
  • 1.4.1 研究框架17
  • 1.4.2 论文结构17-18
  • 1.5 研究创新点18-20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0-35
  • 2.1 关系学习相关研究综述20-23
  • 2.1.1 关系学习的内涵20-21
  • 2.1.2 关系学习与组织学习、组织间学习的异同21-22
  • 2.1.3 关系学习的维度22-23
  • 2.1.4 关系学习的研究现状23
  • 2.2 服务创新的相关研究23-29
  • 2.2.1 服务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23-25
  • 2.2.2 服务创新的内涵及特征25-27
  • 2.2.3 服务创新的类型27-28
  • 2.2.4 服务创新绩效28-29
  • 2.3 动态能力相关研究综述29-32
  • 2.3.1 动态能力的内涵29-30
  • 2.3.2 动态能力的维度30-31
  • 2.3.3 动态能力的研究现状31-32
  • 2.4 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32-33
  • 2.5 文献综合评述33-34
  • 2.6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35-48
  • 3.1 假设提出35-39
  • 3.1.1 关系学习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35-36
  • 3.1.2 关系学习与动态能力的关系36-37
  • 3.1.3 动态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37-38
  • 3.1.4 关系学习、动态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38-39
  • 3.2 研究框架39
  • 3.3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39-42
  • 3.3.1 关系学习39-40
  • 3.3.2 动态能力40-41
  • 3.3.3 服务创新绩效41-42
  • 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42-43
  • 3.5 统计分析方法43-44
  • 3.6 预测试问卷分析44-47
  • 3.6.1 效度分析44-45
  • 3.6.2 信度分析45-47
  • 3.7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48-65
  • 4.1 样本特征分析48-49
  • 4.2 效度分析49-52
  • 4.2.1 关系学习的因子分析49-50
  • 4.2.2 动态能力的因子分析50-51
  • 4.2.3 服务创新绩效的因子分析51-52
  • 4.3 信度分析52
  • 4.4 变量相关性分析52-54
  • 4.4.1 关系学习与服务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分析53-54
  • 4.4.2 关系学习与动态能力的相关性分析54
  • 4.4.3 动态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分析54
  • 4.5 多元回归分析54-63
  • 4.5.1 关系学习各维度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多元回归54-55
  • 4.5.2 关系学习各维度与动态能力各维度的多元回归55-57
  • 4.5.3 动态能力各维度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57-58
  • 4.5.4 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检验58-63
  • 4.6 本章小结63-65
  • 第五章 实证结果讨论与启示65-72
  • 5.1 实证结果讨论65-68
  • 5.1.1 会展企业关系学习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65-66
  • 5.1.2 会展企业关系学习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分析66-67
  • 5.1.3 会展企业动态能力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67
  • 5.1.4 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67-68
  • 5.2 管理启示68-71
  • 5.2.1 构建平台服务模式,,促进企业信息分享68-69
  • 5.2.2 完善服务接触环节,实现双方共同理解69-70
  • 5.2.3 拓宽关系合作渠道,丰富关系记忆形式70
  • 5.2.4 重视服务创新,赢取员工全面支持70-71
  • 5.3 本章小结71-72
  • 结论72-74
  • 参考文献74-82
  • 附录:调查问卷82-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4-85
  • 致谢85-86
  • 附件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兴旺,王迎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与前瞻[J];当代财经;2004年10期

2 贺小刚;李新春;方海鹰;;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3期

3 张若勇;刘新梅;王海珍;聂锟;;顾客-企业交互对服务创新的影响: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J];管理学报;2010年02期

4 黄江圳;谭力文;;从能力到动态能力:企业战略观的转变[J];经济管理;2002年22期

5 刘飞;简兆权;毛蕴诗;;动态能力的界定、构成维度与特性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代虹;何谦;;基于动态能力观构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5期

7 许长青;简兆权;吴隆增;;组织学习对组织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5期

8 许庆瑞 ,吕飞;服务创新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3期

9 祝志明;杨乃定;Sarlandie de La Robertie Catherine;高婧;;动态能力理论:源起、评述与研究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9期

10 曹红军;赵剑波;王以华;;动态能力的维度: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青云;营销渠道理论的“学习范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6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676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7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