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美展”—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
本文关键词:“星星美展”—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
【摘要】: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代中国人经历了思想上极大的禁锢,而1979年对中国艺术发展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开始的浩浩荡荡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人逐渐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各个方面都感受到了自由的空间,,在就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了“星星美展”这一艺术运动。这一年开始举办的“星星美展”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启发点,甚至可以形容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 为什么要说“星星美展”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重点在于当代艺术这四个字,“当代艺术”在时间上可以所指为今天的艺术,而在其内涵上也主要表现为具有现代精神和现代语言的艺术,艺术家基于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感受而创作出的作品要具有时代特征,艺评家栗宪庭也指出“星星美展”标志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对现实政治文化的批判性,二是采用了现实主义象征手法。而正是“星星美展”打破了自文革时代之前很久就存在的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局面。一直以来,“美”的标准都被官方体系所评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都只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作品的题材,形式,内涵都受到极为严格的控制。而“星星美展”开始强调自由的艺术形式,而且他们当时表现出的对于官方艺术体系的对抗性十分具有积极意义,这可以看做经过多年的思想禁锢之后一种人性的回归。而展览这种走上街头的形式对于固有官方体系的艺术模式也具有强烈的冲击,使得艺术和社会大众的距离接近了不少,作为新中国第一次公开的民间艺术展览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它们对于艺术形式和解放思想上的作用真正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 “星星美展”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在方方面面改变了历史进程,它们为以后一些“在野”的艺术家提供了成功的宝贵经验。本文旨在回顾并详细分析三十年前所发生的这一革命性的艺术事件在哪一些具体的方面真正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强调“星星美展”的重要历史价值。
【关键词】:思想解放 形式美 观众意识 对抗性 独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引言9-13
- 0.1 选题依据9-10
- 0.2 研究价值10-11
- 0.2.1 理论价值10
- 0.2.2 社会实践、组织形式价值10-11
- 0.3 研究现状11
- 0.4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11-13
- 0.4.1 研究的难点11-12
- 0.4.2 创新之处12-13
- 第一章 “星星美展”的历史背景13-19
- 1.1 “星星美展”——文化大革命后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13-14
- 1.2 “伤痕美术”引发的社会思潮对于“星星美展”的意义14-16
- 1.3 痛苦伴随着机遇——“星星美展”诞生的历史必然性16-19
- 第二章 “星星美展”对中国当代艺术诞生发展的理论意义19-33
- 2.1 艺术的形式美——“星星美展”对于主流写实主义美术的冲击19-27
- 2.2 “星星美展”对于思想解放运动中群众“观众意识”觉醒的作用27-30
- 2.3 “星星美展”对观众“对话”意识发展的作用30-33
- 第三章 “星星美展”对中国当代艺术诞生发展的社会实践意义33-45
- 3.1 “星星美展”对主流艺术体制的对抗性与“公共空间”的出现33-38
- 3.2 “星星美展”对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运动诞生发展的作用38-40
- 3.3 “星星美展”对于 20 世纪 80 年代崭新艺术形式的作用40-41
- 3.4 “星星美展”在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的发展与问题41-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峰;;中国当代艺术之收藏——兼及2006春中国油画拍卖回顾[J];东方艺术;2006年13期
2 陈荣义;;转身看见美丽——盘点2006中国当代艺术[J];艺术评论;2006年12期
3 夏季风;;一本吃着碗里盯住锅里的杂志 明年开始《艺术与投资》一刊分两册[J];艺术与投资;2006年12期
4 张哲;苏海平;;当代艺术收藏 昂贵的热情[J];中国电子商务;2007年03期
5 潘欣信;;潮流至上 中国当代艺术何以春风得意[J];大美术;2007年05期
6 王葳;;亚洲当代艺术新视点——写在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后[J];东方艺术;2007年19期
7 周文翰;Lois Greenfield;;当“新潮”成为“经典” 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J];明日风尚(生活态度);2007年12期
8 乐妍;;管艺 着迷当代艺术[J];华人世界;2008年02期
9 本刊编辑部;;中国·面向现实——“面向现实:中国当代艺术选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J];美术之友;2008年03期
10 ;“艺术慈善中国·2008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拉开序幕[J];艺术与投资;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凡;;长不大的青春期 试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玩”及其危险性[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2 马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经济学观照:回顾与展望[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彭肜;;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认同与身份策略[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封振国;;美丽的形式——谈新锐艺术及其存在的当代艺术精神状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裴临风;;边缘地带——有感于贵州当代艺术的现状、处境及其它[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潘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面孔”及我的版画创作[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7 龚纯;;“敲碎岩石,让它成为星星”——阿毛诗歌印象[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梁玲;;读阿毛的《我的时光俪歌》[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黄月新;;当代雕塑材料的艺术表现[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10 黄翊;;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双性同体”符号的分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化部副部长 王文章;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建构自身的当代性[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牟建平;当代艺术是否“昙花一现”?[N];北京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明慧;当代艺术离大众有多远[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陈言言;中国当代艺术海外新版图[N];民营经济报;2006年
5 见习记者 李艳锋;中国当代艺术品走红国际市场[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赵力;中国当代艺术品进入高价时代[N];上海证券报;2006年
7 邱家和;两大巨头共同发力中国当代艺术[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陈念;中国当代艺术步入多事之秋[N];中国商报;2006年
9 冯翰墨;淘金还是创作?[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本报艺术投资分析员 学东;中国当代艺术接近完整“拍卖链条”[N];上海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皓;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蒯连会;对“观念至上”的反思[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3 周岚;僭越与合谋:798异托邦的空间实践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4 冯令刚;从他者观看到自我观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5 叶剑青;“气息”消失之后的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邱正伦;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7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8 生琳;向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吉林大学;2010年
9 张昭兵;语言论争与作家的现代汉语体验[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孙宜晓;葛兰西历史主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孙大棠;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的“观众”与“西方”[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陈佳;探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现象[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4 王大治;扣响可能之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歆;80后艺术家作品中的卡通风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沛潞;“星星美展”—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鸿渊;东施效颦[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8 丁玲;“扬州八怪”之怪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平庸[D];西南大学;2006年
9 陈君;中国当代艺术中传统文化符号的演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芳;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都市社会空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786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78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