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视野下“新时期”的美术变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02:27
本文关键词:社会视野下“新时期”的美术变革研究
【摘要】:本文以社会的视角,将改革开放以后的这段时期所出现的中国美术变革的高潮,置于更广阔的视野当中。对其发生的政治背景、历史条件以及具体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旨在挖掘多元化的语境中,美术领域的变革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和规律。艺术现象不仅仅是以其本体的形式存在的独立单元,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巨大的网络之中,特别是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甚至左右着美术作为艺术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分析美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的不同艺术现象时,我们应当从社会的角度加以审视和扫描美术变革在当代所生发的各色艺术现象,进而使我们对当代艺术现象的解读进入一个更宽广的诠释领域。中国美术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美术思想的解放,中国的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都开始逐渐摆脱过去时代的一些陈旧观念和封闭思想,出现如“星星美展”、“85新潮”等等活跃的新兴美术现象,为中国的现代艺术揭开序幕。由于这个时期中国美术变革具有这些特殊性和典型性,所以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在社会体制转换的时期,美术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之一,其发展的轨道必然随之变化。将目光定格在这些变化的节点,以便能更为准确的把握和反思历史的足迹与现实的方位,也正是从社会的视角审视中国美术变革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本文涉及“新时期”中国美术发展的几大重要转变:首先是美术思想观念的转变。“文革”以后,创作的题材和方法都逐渐迈向开放和灵活,虽然仍大致沿用文革期间的创作模式,但美术的主题与内涵已经开始出现新鲜而又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启示,最终激励了更多的艺术家投身多样化的艺术探索;其次是美术体制的重建。美术高校重新招生,各地美术机构又一次运作起来,美术专业杂志也不再是停刊状态,为80年代以后的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美术界的各种展览、中外美术交流活动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和接受的影响逐步加强,成为新的趋势和潮流。研究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从中国美术由“文革”模式向现实主义过渡中,分析社会转型在美术变革中的折射;然后,通过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走向开放和多元的过程,发掘美术变革与社会其他各领域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站在当下的立场,重新审视那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美术领域所发生的变化和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视野 新时期 美术变革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120.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导言:本文相关概念的诠释9-14
- (一) 社会视野9-10
- (二) “新时期”10-12
- (三) 美术变革12-14
- 二、人性复归——社会转型在美术变革中的历史折射14-23
- (一) “文革”美术的惯性与过渡14-16
- (二) “伤痕美术”与乡土写实主义16-23
- 1. 由“程式化”向现实主义的转变16-19
- 2. 人道主义艺术思潮与乡土写实主义美术19-23
- 三、思想解放——民族本性的丢失与寻回23-48
- (一) 美术观念上的思想变革23-30
- 1. 形式与形式美:美术本体的艺术回归23-26
- 2. 学院主义与现代主义:艺术语言的实践与探索26-28
- 3. “穷途末路”论:关于当代中国画的思想纷争28-30
- (二) 美术组织形式的转变30-38
- 1. 发展的基石:美术体制的恢复与重构30-33
- 2. 走向开放:美术展览的自觉变革33-37
- 3. “群体现象”:艺术家生存方式的改变37-38
- (三) 美术变革视角的多元化趋势38-48
- 1. 艺术家的断代与身份39-40
- 2. 新艺术形式的边缘化状态40-45
- 3. “85新潮”中的女性艺术家45-48
- 四、环境与市场意识:新时期美术的社会化拓展48-55
- (一) 艺术空间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关系48-51
- 1. 环境意识的觉醒与环境美学的建设48-50
- 2. 社会经济发展与艺术商品化趋势50-51
- (二) 艺术本体的丢失与寻回51-55
- 1. 回归本体的问题被再次提出51-53
- 2. 中国艺术的国际身份53-55
- 五、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8-59
- 致谢59-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J];美术;1979年05期
,本文编号:806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806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