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仪器分析方法对丝织品老化的综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20:25
本文关键词:多种仪器分析方法对丝织品老化的综合研究
【摘要】:丝织品是世界重要的遗产,因博物馆馆藏环境的复杂性,会导致由蛋白质组成的丝织品容易受到化学、生物、光、热、等因素的影响而老化。目前对丝织品老化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采用单种分析方法入手,没有建立系统综合研究的概念。丝织文物的老化过程非常复杂,对应不同的老化机理;因此,本课题尝试用多种仪器分析方法对老化丝织品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本课题针对馆藏丝织品主要易受光、污染气体老化的因素影响,把人工模拟光照组老化、高浓度二氧化氮、乙酸、氨气、二氧化硫气体组老化及低浓度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组老化的三组丝织品,用多种仪器方法如色差分析及扫描电镜(SEM)形貌分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氨基酸分析,红外(ATR-FTIR)分析等分析手段来研究,分别从宏观颜色和形貌层面、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等方面来研究丝织品的老化程度,另外采用两种新型的分析方法低场核磁(LT-NMR)、实时直接质谱(DART-MS)技术加以补充分析,并把各种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通过归一化处理各种分析方法结果的指标,建立了无量纲的表示老化程度的F值的综合评价体系,旨在找出对丝织品损害破坏较为严重的因素; 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可知,各种仪器分析对丝织品老化研究相互补充与统一,不能单从一种方法来判别老化状况,另外对三组老化的丝织品综合评价发现,高浓度污染气体组老化最严重的因素是二氧化氮、氨气、其次为乙酸和二氧化硫,光照组的老化时间拐点为24d,低浓度工氧化氮、二氧化硫组的老化时间拐点分别为160d、75d,说明低浓度SO2较NO2会更在短时间内会对丝绸造成损伤。 综合老化评价体系的确立和试验结果为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保存保护丝织品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使其能采取措施有效规避对可能造成丝织品文物损害的因素。
【关键词】:仪器分析 丝织品 老化 综合评价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S101.923;O65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10
- 1.2 丝织品简介10-11
- 1.2.1 我国的丝织品文化10
- 1.2.2 丝织品的化学组成10-11
- 1.2.3 丝织品蛋白的构象与晶型11
- 1.2.4 丝织品主要的污染损坏因素11
- 1.3 博物馆丝织品环境11-12
- 1.3.1 温度和湿度11-12
- 1.3.2 酸碱性气体污染物12
- 1.3.3 生物污染12
- 1.3.4 光污染12
- 1.4 丝织品老化研究概况12-13
- 1.5 常用检测丝织品老化的技术13-15
- 1.5.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14
- 1.5.2 X光照相技术(XRP)14
- 1.5.3 X射线衍射分析(XRD)14
- 1.5.4 热分析和显微红外14
- 1.5.5 电子顺磁共振法(ESR)14
- 1.5.6 抗拉强度检测14
- 1.5.7 粘度分析14
- 1.5.8 比色法14-15
- 1.6 本研究选用的检测方法15
-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15-17
- 1.7.1 研究意义15
- 1.7.2 研究内容15-17
- 第2章 色差分析与扫描电镜法对丝织品老化的研究17-37
- 2.1 引言17
- 2.2 实验部分17-20
- 2.2.1 实验仪器17
- 2.2.2 实验材料17
- 2.2.3 样品的制备17-20
- 2.2.3.1 不同高浓度污染气体老化样品的制备17-18
- 2.2.3.2 低浓度NO_2、SO_2老化丝绸样品的制备18-19
- 2.2.3.3 光模拟老化样品的制备19-20
- 2.3 分析原理及方法20-22
- 2.3.1 色差分析原理及方法20-21
- 2.3.2 扫描电镜分析方法及原理21-22
- 2.4 结果与讨论22-35
- 2.4.1 色差分析结果与讨论22-26
- 2.4.2 SEM分析结果与讨论26-35
- 2.5 本章小结35-37
- 2.5.1 色差分析小结35-36
- 2.5.2 SEM分析小结36-37
- 第3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丝织品老化的研究37-54
- 3.1 引言37
- 3.2 实验部分37-38
- 3.2.1 实验仪器37
- 3.2.2 实验试剂37-38
- 3.3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原理及方法38-40
- 3.3.1 HPLC测定氨基酸原理38-39
- 3.3.2 HPLC分析氨基酸方法39
- 3.3.3 丝绸的水解39-40
- 3.4 结果与讨论40-52
- 3.4.1 光照模拟老化样品氨基酸分析40-44
- 3.4.2 低浓度NO_2老化样品氨基酸分析44-48
- 3.4.3 低浓度SO_2老化样品氨基酸分析48-52
- 3.6 小结52-54
- 第4章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丝绸老化的研究54-69
- 4.1 引言54
- 4.2 实验部分54-58
- 4.2.1 实验仪器54
- 4.2.2 ATR-FTIR测定丝织品的原理54-55
- 4.2.3 数据拟合方法55-58
- 4.2.4 ATR-FTIR操作方法58
- 4.3 结果与讨论58-67
- 4.3.1 污染气体老化结果与讨论58-64
- 4.3.2 低浓度NO_2模拟老化红外分析64-65
- 4.3.3 低浓度SO_2模拟老化红外分析65-66
- 4.3.4 光照模拟老化红外分析66-67
- 4.4 本章小结67-69
- 第5章 新型技术测定丝绸老化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体系的确立69-82
- 5.1 引言69
- 5.2 实验部分69-71
- 5.2.1 实验仪器及材料69
- 5.2.2 LT-NMR技术测定丝织品老化原理及方法69-70
- 5.2.3 DART-MS测定丝织品老化原理及方法70-71
- 5.3 结果与讨论71-74
- 5.3.1 LT-NMR测定结果与讨论71-72
- 5.3.2 DART-MS测定结果与讨论72-74
- 5.4 小结74-75
- 5.4.1 LT-NMR分析小结74
- 5.4.2 DART-MS分析小结74-75
- 5.5 不同仪器方法测定丝织品老化研究的综合对比75-78
- 5.5.1 色差仪分析高浓度污染气体老化样品75
- 5.5.2 HPLC高浓度污染气体老化样品75
- 5.5.3 ATR-FTIR分析高浓度污染气体老化样品75-76
- 5.5.4 SEM分析高浓度污染气体老化组76-78
- 5.6 综合老化指标的确立78-82
- 5.6.1 各测定指标归一化处理及权重的确定78-79
- 5.6.2 归一化数据处理及结果讨论79-81
- 5.6.3 综合老化指标评价污染气体老化丝绸的影响程度81-82
- 第6章 结论82-84
- 参考文献84-88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况88-89
- 致谢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芳;傅吉全;;人工加速老化丝织品的纤维损伤性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李顺;张聚华;李秀艳;傅吉全;;FT-IR自去卷积法对丝织物蛋白酰胺Ⅲ带二级结构研究初探[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张晓梅,原思训;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老化丝织品的分析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3年05期
4 张懿华;黄悦;张晓梅;;环境扫描电镜对不同丝胶含量的老化丝纤维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8年03期
5 谢孟峡,刘媛;红外光谱酰胺Ⅲ带用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6 刘恩迪;有机质地文物保护中的去湿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06期
7 卞为东,孙素琴,黄岳顺,周群,胡鑫尧;FTIR光谱法研究天花粉蛋白的热去折叠过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4期
8 张晓梅;原思训;;利用X射线衍射光谱研究丝织品的老化[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1期
9 罗霄;车春玲;王国和;;基于红外光谱法的古代丝织品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分析[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1年05期
10 刘霞;李静;徐方园;解玉林;施超欧;;博物馆室内微环境中碱性气体的被动采样方法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822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82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