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传统节日文化的自我更新与社会调适

发布时间:2017-09-21 07:10

  本文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的自我更新与社会调适


  更多相关文章: 盘子会 传统节日文化 自我更新 社会调适


【摘要】:“盘子会”是流行于山西柳林穆村、城郊一带的盛大民俗文化活动,是由柳林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酬神活动;传统元宵节和填仓节是柳林“盘子会”展演的时空。随着传统节日填仓节的衰落,当代“盘子会”主要在元宵节期间展演,并于2008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论文主要借助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有限的文献进行爬梳分析,通过“盘子会”这一个案,研究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历史情境下是如何实现自我更新和社会调适的,并尝试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动因。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起、本课题的意义等,以及本课题田野调查地点柳林县的概况。 第二部分论述柳林村落语境中“盘子会”艺术展演的时空格局。梳理“盘子会”产生的历史脉络,,及其传承至现代社会的生存境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阐述“盘子”的造型艺术、时空展演以及其作为传统节日精神符号的呈现。 第三部分论述“盘子会”与传统节日的自我更新。本部分对“盘子”的社会功能和传承动因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对柳林传统节日艺术景观的重组以阐述“盘子会”在现代社会中变迁的历史脉络;从“盘子”作为民众信仰载体的视角切入分析“盘子会”传承的动因,指出“盘子会”作为柳林地区标志性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而深入阐释传统节日文化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自我更新和社会调适。 第四部分展开对“盘子会”作为文化遗产的现实存在作初步的探究。通过对以“盘子会”展演为核心的村落社区文化再生产以及“盘子”艺人对传统节日精神文化空间重构的分析,考量当代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社会调适的历史动因。 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结语。先对全文作总结,指出柳林“盘子会”作为民间大型的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之所以被成功传承至今,一方面是因“盘子会”作为地方性标志文化所保有的“身体性”特质,另一方面是因“盘子会”在传承过程中凭借自身的主动微调,以适应意识形态、市场经济乃至信众之间所形成的复杂生存情境,并逐渐在市场经济这位“媒婆”的引导之下达成互赢的局面。
【关键词】:盘子会 传统节日文化 自我更新 社会调适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1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绪论10-16
  • 研究背景10-13
  • 研究意义13
  • 研究思路13-14
  • 柳林县概况14-16
  • 一、村落语境中“盘子会”艺术展演的时空格局16-30
  • 1.1 “盘子会”的前世今生16-19
  • 1.1.1 历史语境下的“盘子会”16-18
  • 1.1.2 现代语境下的“盘子会”18-19
  •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盘子会”19-29
  • 1.2.1 作为非遗“盘子会”的技术表达20-23
  • 1.2.2 作为非遗“盘子会”的时空表达23-28
  • 1.2.3 作为传统节日精神的符号呈现28-29
  • 本章小结29-30
  • 二、“盘子会”与传统节日的自我更新30-42
  • 2.1 “盘子会”的社会功能30-35
  • 2.1.1 山西柳林传统节日艺术景观的重组30-32
  • 2.1.2 作为山西柳林节日艺术传承载体的“盘子”32-34
  • 2.1.3 正在远离传统节日语境的“盘子会”34-35
  • 2.2 对“盘子”技术传承动因的分析35-40
  • 2.2.1 作为民众信仰载体的符号化“盘子”35-38
  • 2.2.2 作为“社区”文化理想载体的“盘子会”38-39
  • 2.2.3 作为民众灵验遗产媒介的“盘子”39-40
  • 本章小结40-42
  • 三、对村落社区文化重构的“盘子会”42-54
  • 3.1 “盘子会”的展演与社区文化的再生产42-49
  • 3.1.1 “盘子会”的展演42-44
  • 3.1.2 村落社区文化的再生产44-49
  • 3.2 “盘子会”艺人对传统节日精神文化空间的重构49-51
  • 3.3 传统节日文化自我更新与社会调适的动因51-53
  • 本章小结53-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录60-68
  • 致谢68-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3 赵世瑜;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4 徐杰舜;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黄涛;;开拓传统节日的现代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萧放;;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之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7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刘建国;杜培忠;;山西柳林盘子会——独具黄河黄土高原风情的东方狂欢节[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9 王晓葵;;记忆论与民俗学[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10 汪新建;艾娟;;心理学视域的集体记忆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景俊美;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本文编号:893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893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1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