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筑创作的主题塑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16:15
本文关键词:博物馆建筑创作的主题塑造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及公众对博物馆建筑态度的变化,以及公共生活、文化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当代博物馆建筑的职能已经不仅仅阈限于展陈人类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交流文化和发布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映射国家理念、城市文化和深层的社会价值取向。大规模的建设热潮下怪异离奇的概念和标新立异的形象并非对当代博物馆建筑复杂需求的合理解答。其创作需要多元化的建筑思想以丰富其理论体系、多样的创作实践以指导完善其理论研究、系统的表达以满足展览建筑和艺术形式的双重属性。博物馆创作的主题是创作者对于创作思考的整合,是对上述诸多问题的解答,是指导创作实践的方针和策略。创作的主题塑造从提取到表达是对博物馆存在理由、存在意义、存在方式的深刻思考,为博物馆创作的价值和品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首先,本文对主题塑造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剖析,从创作思维的形成、成熟及深化的过程入手,结合相关设计方法理论,系统解析创作中主题的具体特征,深入分析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建筑创作设计方法学为出发点,以美学及审美原理为理论依据,实地考察并对大量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其次,整合创作中可供提取的主题信息,根据其性质将其分为地域性元素、艺术性题材和时代性元素三类,并根据每类题材的构成特点、作用规律和特性提出相应提取方法;最后,以博物馆建筑体系的构成为依据,从博物馆建筑形态、建筑空间和建筑环境三个角度分析,抽离出建筑表象中表达策略的基本逻辑,构建主题的表达体系。 本文着眼于博物馆建筑创作的表达目的,即受众群体的审美体验,,通过对博物馆建筑的角色变换及新定位的分析明确了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主题的塑造贯穿创作实践始末,极具有系统性的思维技巧。本文从主题塑造效果出发,遵循设计方法学等相关理论,以受众群体审美体验为本,解读主题表达的本质和内在作用机制,以求为博物馆建筑创作中复杂内容的表达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意义,以期为今后的博物馆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 建筑创作 主题 提取 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4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23
- 1.1 研究背景9-10
- 1.1.1 课题背景综述9-10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0-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2.3 国内外博物馆建筑创作实践统计评估16-17
- 1.3 概念解析及研究范围17-20
- 1.3.1 相关概念解析17-20
- 1.3.2 研究范围界定20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20-23
- 1.4.1 研究方法20-21
- 1.4.2 研究内容21-22
- 1.4.3 研究框架22-23
- 第2章 博物馆建筑创作主题塑造的基本分析23-33
- 2.1 博物馆建筑创作主题塑造的意义23-25
- 2.1.1 提升创作客体的形象特质23-24
- 2.1.2 优化创作主体的思想表达24
- 2.1.3 强化受众群体的审美体验24-25
- 2.2 博物馆建筑创作主题塑造的影响因素25-29
- 2.2.1 客观影响因素25-28
- 2.2.2 主观影响因素28-29
- 2.3 博物馆建筑创作主题塑造的原则29-32
- 2.3.1 回归博物馆功能的原真性29-30
- 2.3.2 表达博物馆建筑形态的创新性30-31
- 2.3.3 构建博物馆建筑环境的特色化31-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3章 博物馆建筑创作主题的提取33-57
- 3.1 从地域性元素中提取33-42
- 3.1.1 回应地理环境特质34-37
- 3.1.2 扬弃文化环境要素37-39
- 3.1.3 传承地域技术工艺39-42
- 3.2 从艺术性题材中提取42-50
- 3.2.1 艺术加工素材节点42-45
- 3.2.2 凝练情感内涵45-48
- 3.2.3 展开相关概念和符号48-50
- 3.3 从时代性元素中提取50-56
- 3.3.1 展示性应用先进科技成果51-53
- 3.3.2 艺术性转译当代审美思潮53-55
- 3.3.3 前瞻性探索未来发展趋势55-56
- 3.4 本章小结56-57
- 第4章 博物馆建筑创作主题的表达57-88
- 4.1 博物馆建筑形态刻画主题57-66
- 4.1.1 主题意向的形象描写57-61
- 4.1.2 气质神韵的感性驾驭61-63
- 4.1.3 思想内涵的具体表意63-66
- 4.2 博物馆建筑空间强化主题66-77
- 4.2.1 建筑空间的呼应与统一67-69
- 4.2.2 空间要素的配合与同构69-73
- 4.2.3 序列节点的推动与承接73-77
- 4.3 博物馆建筑环境渲染主题77-87
- 4.3.1 环境空间的场景建立77-81
- 4.3.2 视觉语言的审美提升81-84
- 4.3.3 人文精神的共鸣引发84-87
- 4.4 本章小结87-88
- 结论88-89
- 参考文献89-93
- 附录93-119
- 致谢1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镜堂;;我的思想和实践[J];城市环境设计;2004年02期
2 刘家琨;汪伦;;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J];城市环境设计;2009年12期
3 陈苏柳,刘松茯,饶望;历史与未来的搭接——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再解读[J];华中建筑;2004年03期
4 张蓉;;建筑诠释的戏剧美——兼析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对悲剧美的表现[J];华中建筑;2008年02期
5 郑迪;张伶伶;李光皓;;建筑地域技术的主体目的[J];城市建筑;2008年10期
6 范雪;;苏州博物馆新馆[J];建筑学报;2007年02期
7 黄捷;程克容;邓燕嫦;童鸥;;舰魂铸碑——中山舰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9年05期
8 赵丹;;成都新津志博物馆[J];城市建筑;2012年06期
9 赵丹;;2012韩国丽水世博会主题馆One Ocean[J];城市建筑;2012年07期
10 周有芒;;GC口腔科学博物馆[J];建筑创作;2011年09期
本文编号:954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95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