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31 06:02
本文关键词: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风险中占有较大比重,传统上银行只能将信贷资产持有到期或直到贷款出现违约,信用风险难以分散和有效控制,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能力较弱。近年来,银行业积极地探求转化信用风险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这些工具的产生允许银行根据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转移出不想承担的信用风险,化解较高的不良贷款率问题,实现主动灵活的信用风险管理,因此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次贷危机的发生导致大量银行的倒闭表明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在给银行带来一系列好处的同时也给银行的稳定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虽然银行借助各种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可以分散和对冲信用风险、缓解资本约束、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有利于银行的稳定发展,但是风险的降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流动性的增加可能会改变银行的经营行为和风险偏好从而降低银行的稳定性,因此信用风险转移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本文首先分析信用风险转移工具通过哪些主要渠道对银行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其次从市场参与者博弈的角度对信用风险转移市场效率的提高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建模分析,最后利用美国信用衍生品市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出现后银行行为以及稳定性的变化,对该不确定性进行研究以得到确定性的结果。通过对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对银行稳定性产生影响的主要渠道,以及这些渠道对银行的稳定性产生怎样的影响的分析,本文得出银行主要通过风险分散渠道、对冲渠道、流动性增加渠道、资本减缓渠道以及激励渠道对银行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其中激励渠道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是负向的,其他渠道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是正向的,因此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取决于银行利用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经过的渠道的总效应;通过对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出现前后银行、企业、投资者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的博弈建模分析得到信用风险转移市场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银行的稳定性,并且银行将信用风险转移给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转移给其他银行更有利于银行自身稳定性的提高;利用美国信用衍生品市场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出信用风险转移交易规模的扩大会导致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显著降低银行信贷监督的动力和银行的信用风险,但对银行收益及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都不显著。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风险转移 银行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2 文献综述10-16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0-15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5
- 1.2.3 简评15-16
- 1.3 本文研究方法16-17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技术路线17-19
- 1.4.1 本文的结构安排17-18
- 1.4.2 本文技术路线18-19
- 第二章 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19-26
- 2.1 信用风险转移19-23
- 2.1.1 信用风险转移基本概念19-20
- 2.1.2 信用风险转移工具20-22
- 2.1.3 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参与者22-23
- 2.2 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23-26
- 2.2.1 国外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23-24
- 2.2.2 国内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24-26
- 第三章 信贷风险转移对银行稳定性影响的渠道分析26-37
- 3.1 风险分散渠道及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26-30
- 3.1.1 未进行风险分散时的建模分析26-28
- 3.1.2 风险分散渠道对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分析28-30
- 3.2 风险对冲渠道及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30-31
- 3.3 资本缓减渠道及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31-34
- 3.4 激励渠道及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34-36
- 3.4.1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柠檬现象问题35-36
- 3.4.2 增加银行的风险偏好36
- 3.5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信用风险转移市场效率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市场参与主体博弈的角度37-45
- 4.1 企业生产函数假设37-38
- 4.2 相关参与者假设38-40
- 4.3 无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模型分析40-41
- 4.4 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出现后的模型分析41-44
- 4.4.1 研究银行将风险转移给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情况41-44
- 4.4.2 研究银行将风险转移给其他银行的情况44
- 4.5 本章小结44-45
- 第五章 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的实证分析45-53
- 5.1 研究假设45-46
- 5.2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46-47
- 5.3 描述性统计47-49
- 5.4 模型选择49-50
- 5.5 实证结果50-52
- 5.6 本章小结52-5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3-55
- 6.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53-54
- 6.2 进一步的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0-61
- 后记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强;韩琳;;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02期
2 彭惠,李勇;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析与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6期
3 袁东明,任晶晶;利用信用衍生工具管理银行信用风险[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4 许荣;;金融体系内风险转移及其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11期
5 韩琳;贾德奎;;国外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6年04期
6 赵俊强;韩琳;李湛;;信用风险转移与银行系统表现——基于美国信用衍生品交易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05期
7 孙安琴;;信用风险转移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11期
8 许荣;;金融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信用风险转移视角的理论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8年07期
9 梁琪;宏观经济环境与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03期
10 陈荣湘,陈辛润;资产证券化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09期
,本文编号:1121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12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