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分离与协调
发布时间:2017-11-04 22:32
本文关键词: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分离与协调
【摘要】:银行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不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还包括银行监管机构。对于监管机构来说,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并不能完全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有些甚至与金融监管的理念相冲突。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恰好印证了此冲突,公允价值会计被指责为引起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虽然最终SEC证实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过度创新与监管不力,但是会计与金融监管之间的矛盾可见一斑。会计主张中立的反映银行的经营信息,但是金融监管由于银行业巨大的政治性、社会性和外部性效应,需设置更高的审慎性。 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是存在区别的,主要源于二者的目标不一致。会计报告的目标也就是会计的目标,即提供与经营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服务于广大的使用者,因而要求会计报告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提供的信息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特征。而银行监管报告是为金融监管机构服务的,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监管机构就需要银行提供相应的监管报告,以检查银行是否达到了审慎经营的标准。因此,银行监管报告秉持审慎的态度,提供更多的反映银行风险方面的信息。 正是会计与金融监管的目标不同,因而导致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在目标、信息内容、信息质量方面都存在差异,需要在会计报告的基础上另行编制银行监管报告。但是银行监管报告的生成与会计报告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美国于1991年将公认会计准则(GAAP)嵌入银行监管规则,规定银行提交的监管报告必须按照公认会计准则填报,由此导致了会计报告与监管报告不恰当地合二为一。我国虽未将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合并,但是银行监管报告的数据基本来源于会计报告。由于会计报告的目标与监管报告的目标存在根本性差异,如果直接引用会计报告的数据,未经调整就生成监管报告,将无法达到有效监管的目标。为了解决会计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分歧,本文提出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分离式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分离的具体内容较多,本文仅选取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资产负债率与资本充足率的分离。此二者分离的根源在于会计和金融对资本的定义不同。会计资本即是会计报告上列示的资本(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为了盈利目的而投入到企业的资本。监管资本是对银行资本的专门称呼。监管资本不但要满足公司成立的要求,还要能够吸收银行的非预期损失。所以,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需要把会计资本按照监管要求调整为监管资本。 二是会计的资产减值准备和监管拨备的分离。会计基于可靠性原则,要求只有在客观迹象证明资产发生了减值时,才可以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这种方法被称为“已发生损失模型”。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让人们意识到“已发生损失模型”存在较强的顺周期效应,金融监管机构纷纷要求减值准备将预期信用损失考虑在内。受到各方的压力,国际准则制定机构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但是该模型目前还存在许多缺陷,如主观性太强,操作困难,估值模型不完善等等。笔者认为会计上的资产减值损失可以沿用“己发生损失模型”,至于预期信用损失可以在编制银行监管报告时予以体现。 三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分离。公允价值会计原本由于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而受到推崇。但是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备受人们的诟病。公允价值是根据市场的价值波动情况随时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可以使会计报告的数据更贴近市场,也可以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但是对银行监管来说,公允价值同时也会扩大银行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对金融系统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本文认为,会计报告中可以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基础,而银行监管报告应尽量消除应用公允价值对金融监管造成的不利后果。 尽管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存在很多区别,在内容上需要进行分离,但是同时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首先会计报告是银行监管报告编制的基础、数据的来源。其次,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都是一种信息披露形式,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后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有着相似的理论基础,都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都具有政府管制的性质。正是如此,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之间才存在协调的基础。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协调途径:一是充分利用会计报告来提高银行监管报告的质量;二是积极调整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之间的差异;三是在尊重会计独立性的前提下,加强会计与金融监管的合作。 本文采用的是规范研究方法,从理论层面对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研究。论文首先从会计报告和监管报告的基础理论着手,对两种报告的涵义、目标、特征及作用等做了相应的介绍。其次,本文对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二者的关系上,本文具体阐述了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正是由于二者存在差异性,才决定了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分离;也正是由于二者存在统一性,才有了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协调的基础。再次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分离。该部分从问题的起源、分离的原因、分离的具体内容三个部分进行研究。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分离的具体内容又包括资产负债率与资本充足率的分离,会计贷款减值准备与监管拨备的分离以及公允价值应用的分离三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充分利用会计报告提高银行监管报告的质量,积极调整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差异以及尊重会计的独立性,加强与金融监管的合作三个角度提出了二者相协调的建议。 本文总共分为六章。第1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相关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2章是会计报告与监管报告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对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内涵、目标、特点、作用等进行归纳总结。第3章是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关系。首先,会计报告是金融监管报告的基础;其次,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具有统一性;最后,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之间还存在着差异性。第4章是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分离,由于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根本目标不一致,所以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分离是大势所趋。在分离的具体内容上,主要从资产负债率与资本充足率的分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分离以及公允价值应用的分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5章是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协调,未来的会计报告仍然是银行监管报告的基础,高质量的会计报告有助于提高银行监管报告的质量。而积极调整两种报告的差异,加强会计与金融监管的合作是二者协调的关键。第6章是结语,由于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同,本文提出会计报告与金融监管报告分离式制度,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有必要加强二者的协调。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丰富了会计与金融学科交叉地带的研究成果,为会计与金融监管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二是对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会计报告、银行监管报告的发展进步;三是为了缓解会计与金融监管之间的矛盾,笔者提出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分离式设计方案,并对二者分离的原因、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研究。通过对资本定义、资产减值准备及公允价值应用的分离三方面的分析,也证明了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分离的可能。另一方面,鉴于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密切联系,笔者从辩证的研究角度提出二者相协调的建议。 由于金融监管报告是偏向实务的,笔者并未见过金融机构上报的银行监管报告,无法获取银行在实际监管工作中的相关资料和信息,所以对银行监管报告的研究还是局限在理论方面,没有数据支撑,欠缺实际操作上的指导。另外,由于笔者自身学科背景原因,金融监管方面的理论功底尚弱,对银行监管报告的理论探讨有待深入。最后,本文仅探讨了有关银行监管报告方面的问题,而保险业的监管和证券业的监管同样属于金融监管的范畴,该方面的内容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0.42;F83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建军;张文贤;;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改革对银行资本充足监管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10期
2 王艳林;王景峰;;公允价值计量与银行监管改革[J];财会通讯;2011年36期
3 巴曙松;;引入贷款拨备比率监管指标的影响及其改进[J];金融论坛;2011年04期
4 曾山;;公允价值对央行金融监管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4期
5 郭志芳;;拨备计提中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差异与协调[J];经济问题;2010年10期
6 司振强;;银行监管与会计准则的协调与发展[J];金融会计;2007年05期
7 沈如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巴塞尔协议框架下会计资本与监管资本比较研究[J];金融会计;2011年08期
8 朱海林 ,王展翔 ,柳元首 ,董雨红 ,冯敏红;公允价值会计对欧洲银行业的影响:金融稳定性视角[J];会计研究;2004年06期
9 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年04期
10 徐晟;;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1141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14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