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政策选择
本文关键词:中国绿色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政策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 绿色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FDI) 产业结构 污染密集行业
【摘要】:随着全球各国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我国政府对绿色发展日益重视,并将其设定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终极目标的必然过程。然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一直起到重要作用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随着我国经济和FDI的快速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包括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以及工业SO2等却基本上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这一关联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污染转移问题,引发人们对于"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是否存在的担忧。尽管公认跨国公司的环境业绩一般会比本土企业做得更好,但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长期和总量的增长是否会对我国环境产生影响,是否会带来更多的污染避难所现象?就这个问题,目前研究都以实证或案例分析为主,尚缺乏贸易理论角度的分析。本文创新的将FDI理论与贸易污染转移理论模型相结合,推导出FDI污染转移模型,得到结论认为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垂直型FDI的确会集中于污染密集型行业。为了验证该理论模型,本文使用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相比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的确集中于污染密集型行业,尤其是制革与毛皮鞣制业、造纸业等重度污染行业,这与我国的绿色发展路径是相悖的。因此,我们建议我国需要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政策,在行业层次设定环境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企业的进入。
【作者单位】: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德国莱布尼茨中东欧农业发展研究所(IAMO);
【基金】: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课题“中国西部环境与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污染视角下我国引进外商投资政策研究”(编号:712031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养殖模式和饲养效率变化对我国饲料粮增长及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编号:71173204)
【分类号】:F205;F832.6
【正文快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2012年,在我国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将经济绿色发展———即发展仍是首要,不过是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博琼;陈建国;宫娇;;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影响的度量[J];财经科学;2010年07期
2 杨博琼;陈建国;;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3期
3 杨博琼;陈建国;;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环境影响的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华详;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崔木花;;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黄晓霓;;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王守敬;;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孟祥健;;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郑家欢;吴志祥;;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10 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一;;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常慧娟;;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李毅;;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5 王娜;邱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Pr;钟世霞;;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8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怀;韩瑞;;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8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恒超;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鹏;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谭啸;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史玉岩;开发节地型居住小区的技术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商鹏鹏;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之配套制度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红蕾;陈秋峰;;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联立方程的估计[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2 李梅;;外商直接投资对中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3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4 刘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清;刘松荣;石雯静;;“绿色发展”理念下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探析——基于对邵阳市绿色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J];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12期
2 黄娟;贺青春;高凌云;;绿色消费: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引擎——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绿色消费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04期
3 刘向丽;;日本对华制造业FDI对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01期
4 冯涛;赵会玉;杜苗苗;;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区域聚集非均衡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5 刘丽英;王少英;;FDI对我国三次产业影响作用的实证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周庆行;徐姝;;西部地区吸引FDI现状与对策研究——对重庆市的实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韩笑;;FDI与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1期
8 张学刚;;FDI影响环境的机理与效应——基于中国制造行业的数据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6期
9 仇怡;吴建军;;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我国经济增长[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卜伟;孙通通;;北京市吸引FDI经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虹;;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姜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党耀国;刘思峰;叶耀军;;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模型[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耿安朝;;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及其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刘泽双;苏大伟;甄翠;;基于产业结构的城乡统筹劳动力配置模型[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刚;周静;邹飞燕;;湖北城乡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性研究[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陈万义;;产业结构的演化分析[A];2001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张敦富;朱坚真;窦杰;;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门题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苏珍;;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赵晶;李铭禄;陈安;;我国工业能源生产率变动影响分析[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绿色发展打好“生态牌”[N];衢州日报;2011年
2 记者 王风光;普兰店市——倡导绿色发展模式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3 记者 涂露芳;北京绿色发展水平全国第一[N];北京日报;2010年
4 中共常山县委书记 童建中;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N];浙江日报;2010年
5 关永健 东海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幸福东海[N];连云港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俊德 汪晓霞 马钰良;“绿色发展”谱新曲[N];张掖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予阳 通讯员 陈刚;宜化集团走上绿色发展之路[N];经济日报;2010年
8 主持人 梁涛美 本报记者 陈岳海;“大英速度”推动绿色发展[N];四川日报;2010年
9 记者 刘凌 通讯员 陈卫球 熊鹰;150多个城市签署绿色发展宣言[N];湖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李莎莎;我市绿色发展业绩不断凸显[N];格尔木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徐向国;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进程与测度体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徐君;基于熵理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与产业演替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5 贾彦利;中国区域政策对区域差距影响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
6 何永贵;基于循环经济的梯度推移和扩散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7 王双玲;日本大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与地域演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郝栋;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胡春林;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成长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明;北京市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2 韩晓娜;产业结构演进与新疆经济增长的特征分析[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方清;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上海产业结构的协调性[D];同济大学;2006年
4 孟苗;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杨海琛;内蒙古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互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丁正源;基于产业结构的城市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7 张杰;广东省的就业结构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静;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差距的统计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9 郑程;教育—就业结构与就业—产业结构双联动:缓解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新视角[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孙起翔;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62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162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