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外资异质、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发布时间:2017-11-23 13:05

  本文关键词:外资异质、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更多相关文章: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外资特征 技术溢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FDI进入我国,但内资部门相对薄弱的吸收能力使得FDI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我国技术创新的效率仍有待提高。文章在测算我国各省创新绩效的基础上,运用系统GMM广义距估计研究了在外资异质条件下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双重作用,我国吸收的FDI总体上不利于吸收能力双重作用的发挥;港台FDI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却不利于技术吸收,而欧美FDI则表现相反;外资技术含量过高不利于内资部门技术吸收,并会削弱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企业形式相比,外商独资企业不利于内资部门技术吸收,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逆向技术溢出。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优化配置研究”(11CJY078)
【分类号】:F832.6;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这种增长模式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均衡发展。为此,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应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中国经济从投资拉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元海;张丹;孙爱军;;FDI技术溢出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研究[J];当代财经;2010年06期

2 王进猛;沈志渔;;外资进入方式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实证检验及政策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7期

3 王然;燕波;邓伟根;;FDI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1期

4 许罗丹,谭卫红,刘民权;四组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5 陈继勇;雷欣;黄开琢;;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J];管理世界;2010年07期

6 郑义;徐康宁;;外资特征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际数据分析[J];管理科学;2011年05期

7 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8 郭熙保;罗知;;外资特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9 邢斐;张建华;;外商技术转移对我国自主研发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10 汪春;杨晓优;;我国1995-2008年利用FDI质量的评估——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荣;;基于博弈外资种业的国内种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2 印中华;田明华;;外商直接投资对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周燕;蔡宏波;;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1996-2007[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陈永广;韩伯棠;李燕;;基于进口贸易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对环渤海地区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钟惠波;许培源;;中国经济TFP增长的影响因素——基于BACE方法的综合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张燕;;广东工业企业引进技术风险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8期

7 王婷;周立新;;FDI与重庆市内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5期

8 陶凤鸣;杨涛;;海外子公司职业规划对管理层激励机制的分析——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刘重力;付斌;李慰;;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国家级开发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基于数据包络方法的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10 高山;;广东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0-200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年红;张焕明;;追赶战略、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趋同[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余典范;;自主研发、技术溢出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Panel data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3 余典范;;适宜技术、制度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4 陈飞翔;刘佳;黎开颜;;自主创新与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转换——基于机电产品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5 郭庆松;;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的人力资本积累:理论启示与现实要求[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6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王馨;;从模仿到创新的双模态动力机制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詹炜;应益荣;;扩展的投资性消费决策模型研究[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路江涌;;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效率的影响和渠道[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5期)[C];2008年

10 刘巳洋;路江涌;陶志刚;;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制造业企业的溢出效应:基于地理距离的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8期)[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波;R&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窦森;基于股权合作的FSFDI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晶;国际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外国专利申请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新城;中国装备制造业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国瑜;FDI对苏粤本土工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陈国华;我国吸收国际产业转移中人力资本流动的溢出效应分析[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洁楠;利用FDI促进广东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8 朱莹;东道国创新能力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余玲铮;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伟;丁士龙;;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吸引FDI的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李铁立;;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差异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4期

3 傅元海;谭伟生;;我国利用FDI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FDI企业出口外部性的视角[J];当代财经;2009年02期

4 张天宝;陈柳钦;;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阶段性差异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2期

5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9期

6 徐康宁;冯伟;;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内生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1期

7 张海洋,刘海云;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3期

8 张海洋;;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兼论自主创新的决定因素[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01期

9 陈羽;邝国良;;FDI、技术差距与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07期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盟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发展研究”课题组;看好潜在市场规模——欧盟在华投资中小企业业绩及经营战略调查[J];国际贸易;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仕辉,熊艳,王红玲;吸收能力、研发合作创新激励与补贴政策[J];中国管理科学;2003年01期

2 邓颖翔;朱桂龙;;吸收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来自珠三角企业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10期

3 任爱莲;;吸收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小电子信息科技企业的证据[J];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01期

4 潘宏亮;杨晨;;吸收能力、关系网络对创新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关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10期

5 戴勇;朱桂龙;;以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的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研究——基于广东企业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年01期

6 陈畴镛;朱国平;;考虑吸收能力的企业合作研发模式博弈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管理世界;2010年05期

8 杨逸;丁玉春;;FDI吸收能力理论综述[J];经济师;2008年12期

9 蒋殿春;黄静;;微观层面吸收能力对FDI技术外溢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11期

10 徐达;;浅析国际技术转移中的技术溢出效益[J];消费导刊;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方华;李守芹;;FDI技术溢出、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田季员;安实;张少军;于木林;;基于投资跳扩散的研发项目投资决策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永涛;;金融发展、FDI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门槛模型分析——兼论政府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导向[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彭新敏;吴丽娟;王琳;;权变视角下企业网络位置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炎;周娟;;企业合作网络中关系强度和结构对等性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中国半导体战略联盟网络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吴枫韵;陈国宏;蔡猷花;;产业集群网络、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永强;白璇;赵冬阳;史亚莉;;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刘亚军;和金生;张艺;;企业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赵炎;刘忠师;;联盟中企业位置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化学药品行业联盟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成刚;吴涛;;技术创新投入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基于我国大中型制造业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青海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沈朝晖 通讯员 陈建章;宁波入选五十强[N];宁波日报;2008年

3 记者 陈江 实习生 陈燕玲 通讯员 伍美新;南宁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五十强”和2007“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N];广西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林世雄 潘贤强 阮锡桂 蓝旭;创新绩效 锻造政府品牌[N];福建日报;2004年

5 王雅利;太原入选“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N];科学导报;2008年

6 平原 王雅利;我市入选“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N];太原日报;2008年

7 王卫英;我市跻身2007年“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N];金华日报;2008年

8 徐兢辉;无锡位居同级城市榜首[N];无锡日报;2008年

9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张鑫;“山寨产品”:是创新还是仿冒?[N];上海证券报;2009年

10 记者 宋柏松 吴永哲;港城:五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N];河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刚;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杨昆;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万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员工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张光磊;知识转移视角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陶锋;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D];暨南大学;2009年

6 肖志雄;服务代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家宝;关系嵌入性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志伟;基于吸收能力的中国铝业改进式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飞绒;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周浩军;搜索优势与转移问题: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对创新的曲线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林英;网络位置、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贞;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整合、吸收能力及关系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淼;基于吸收能力的HRM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闵雪;基于过程的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魏诗洋;产学研合作中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6 郑慕强;中小企业外部网络与创新绩效[D];汕头大学;2008年

7 蒋子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刘冠军;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的战略技术联盟合作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王伟青;企业吸收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韩文征;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18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218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9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