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存在非对称损失偏好
本文关键词: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存在非对称损失偏好
更多相关文章: 非对称损失偏好 产出和通货膨胀缺口 相机抉择 货币政策
【摘要】:本文直接采用非对称损失函数检验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损失偏好的性质。采用两种产出缺口估计方法的计量结论,均不支持中央银行在产出缺口损失或通货膨胀缺口损失上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损失偏好,对称性损失偏好函数的假定不能被拒绝。这表明中央很行倾向于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权衡抉择,表现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取向,货币政策体现出多目标的特征。这可能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通货膨胀因素的复杂性有关。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作者承担明德计划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822.0;F224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维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并重的目标还是有所侧重?换言之,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逻辑是“保增长、控通货膨胀”还是“控通货膨胀、保增长”?或者是在两者之间权衡抉择?本文采用非对称损失函数首次探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损失偏好的性质。Ky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挺国;王霞;;中国产出缺口的实时估计及其可靠性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2 赵进文;黄彦;;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培辉;袁薇;;我国通货膨胀率动态特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2 李云峰;李仲飞;;中央银行沟通、宏观经济信息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3 陈享光;赵英杰;;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04期
4 邵川;;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14期
5 张风科;李平;;货币稳定、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两难困境及其解决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11期
6 田锟;王沁;高国楷;昌春艳;;基于STR模型的CPI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7 郭福春;潘锡泉;;开放框架下扩展泰勒规则的再检验——基于汇改前后及整体层面的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12年11期
8 冀志斌;宋清华;;银行高管薪酬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基于中国数据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04期
9 王小华;温涛;宜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研究——基于凯恩斯 AD - AS 视角[J];财贸研究;2013年02期
10 高宏;;非线性泰勒规则及其政策效果——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贵鹏;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韦邦荣;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0年
3 姜梅华;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楠;我国通货膨胀过程的形成机理分析与传导机制检验[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音;流动性过剩、最优利率规则与通胀目标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检验与冲击响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马丽娟;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模型与计量检验[D];吉林大学;2012年
8 马正兵;汇率制度福利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张代强;中国货币政策的数量规则与价格规则的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娅芬;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规则有效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明明;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鹏;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整优化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 于羽;货币政策的通胀与通缩效应[D];吉林大学;2011年
4 黄彦;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5 徐志勇;基于货币理论的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齐子翔;投资理财周期特征的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7 熊梅;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效应[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杨俊;基于货币角度的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谢少华;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应性及检验[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袁点;货币政策物价非对称效应的中、美两国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进文;高辉;;中国利率市场化主导下稳健货币政策规则的构建及应用[J];经济学(季刊);2004年S1期
2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3 刘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及在我国的应用[J];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5 赵进文,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6 赵进文;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政策拐点与开关函数的测定[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7 董进;;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测度[J];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8 陈浪南;刘宏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振荣;非对称稳定性假设的检验[J];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06期
2 雨门;;如何改变“嫁接式竞争”的非对称性[J];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06期
3 李正豪;;重组需要什么样的非对称监管[J];通信世界;2008年20期
4 刘家鹏;苏涛;;中国股市非对称性收益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03期
5 梅林海;朱莹莹;;价格非对称性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26期
6 于爱芝;郑少华;;我国猪肉产业链价格的非对称传递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09期
7 李爽;石磊;;初始实力非对称对实验者博弈策略选择的影响[J];21世纪数量经济学;2013年00期
8 崔晓燕;赵燕妮;;试论马柯威茨有效边界单目标判断依据的非对称性[J];当代经济;2006年09期
9 周宏山;冀云;;非对称随机波动模型在中国股市的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年04期
10 胡家喜;李春萍;郝会兵;;非对称损失函数正态分布总体的参数设计[J];统计与决策;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大成;;非对称遗传现象的研究与进展[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柳思思;;身份错位与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3 郝志峰;曹庆杰;;非对称非线性支撑振子的复杂动力学[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4 韩式方;;各向异性粘弹液体非对称本构理论及其流体动力行为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范召林;王元靖;侯跃龙;贺中;;可压缩流中声激励对细长体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郝孟丽;;非对称非高斯噪声对肿瘤细胞动力学行为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7 吴恒煜;朱福敏;;中国股票市场资产收益的非对称无穷纯跳跃行为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8 胡汉东;邓学蓥;杨其德;;旋成体长度对大攻角非对称背涡的影响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李爽;石磊;;初始实力非对称对实验者博弈策略选择的影响[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马如宝;刘宗华;;时间延迟和非对称对耦合振子嵌入态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鲜红星邋谢平文 赵荣春;非对称作战中的非对称因子[N];中国国防报;2007年
2 朱磊 石红梅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镇江船艇学院;谋略运用中注重形成“非对称性”优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杨罡;非对称:蕴藏战法创新奥秘[N];解放军报;2013年
4 张,
本文编号:1295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29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