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储蓄不足、全球失衡与“中心—外围”模式

发布时间:2017-12-17 18:40

  本文关键词:储蓄不足、全球失衡与“中心—外围”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储蓄不足 全球失衡 “中心—外围”模式


【摘要】:在过去四十年中,全球发生的是储蓄率的持续下降而不是所谓的"全球储蓄过剩",因此不应该将全球经济失衡简单地归咎于高储蓄率国家。本文聚焦于决定全球宏观经济动态的两类国家:储蓄率持续下降的高收入国家和储蓄率持续上升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基于两类国家和全球人口结构变化的两个典型事实,本文建立了一个两国交叠世代模型,以分析全球储蓄率下降以及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失衡的机制。基于此模型的计量检验表明,高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并非对等的经济体,前者的储蓄行为决定了全球的储蓄率变动,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幼儿抚养比下降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为前者的储蓄率下降提供了条件。两类国家储蓄行为的非对等性是全球化时代新的"中心—外围"模式的反映。此次危机正是作为中心的高收入国家"过度特权"和其"特权"不可持续的结果。走出危机之路看来只能是高收入国家提高储蓄率,但是这个过程肯定很痛苦,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是高度不确定的。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分类号】:F11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全球储蓄过剩?“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部分国家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和部分国家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是过去几十年来全球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这种失衡也被认为是导致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原因。按照国民收入恒等式,经常项目的差额即为国内储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殷剑峰;;美国居民低储蓄率之谜和美元的信用危机[J];金融评论;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启明;王浩宇;潘智涓;;比特币的世界货币特征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殷剑峰;;人口拐点、刘易斯拐点和储蓄/投资拐点——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讨论[J];金融评论;2012年04期

3 殷剑峰;;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周期平稳化现象研究(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年01期

4 殷剑峰;;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周期平稳化现象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5 殷剑峰;;货币、信用及关于我国M2/GDP的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学宁;主权财富基金现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斌;;论我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J];西南金融;2006年06期

2 刘煜辉;;让政府和企业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J];银行家;2006年12期

3 张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J];世界经济;2007年04期

4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5 李昭;;正确认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和形成机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6 陈晖;;中美两国储蓄率比较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7 廖料;;中国的储蓄率真的很高吗?[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8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9 ;中国高储蓄率之惑[J];国际融资;2010年07期

10 周晓东;;中国如何实现适度储蓄率[J];企业研究;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滇庆:警惕高储蓄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程实;刺激消费能破解高储蓄率难题吗[N];广州日报;2005年

3 枕石;高储蓄率的是与非[N];上海金融报;2005年

4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张培娟;46%储蓄率灼伤中国经济 专家为储蓄降温支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傅勇;中国高储蓄谜团试解[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张若斌;美储蓄率再现负值[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政府应做好应对储蓄率下降的准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勒紧裤腰带 美国储蓄率创近6年新高[N];证券时报;2009年

10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2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4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01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301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5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