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建设研究——以邮政储金汇业局农村放款为视角
本文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建设研究——以邮政储金汇业局农村放款为视角 出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30年代,由于天灾人祸交相侵袭,中国农村经济几近崩溃,直接导致城市工商业的衰败停滞,从而危及新生政权之稳定。为救济农业计,南京国民政府号召金融界放款农村。为了保证储款安全,邮政储金汇业当局初将放款重心放在相对富庶的江南、华南农村,俟有成效,再行推广。斯时在众多农村放款的金融机关中,邮政储金汇业局并非主要角色,但相对于自身储款而言,其放款数额又非常可观。因邮政储金汇业局摒弃了商业银行的弊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村资金短缺的状况。虽因大环境之影响以及抗战之爆发,邮政储金汇业局之放款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农村经济之厄运,但其针对中国农村之特点所制定之放款途径与规则有其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Abstract]:In 1930s, due to natural calamities and man-made misfortunes invasion, Chinese rural economy nearly collapsed, directly lead to the decline of the city industry and Commerce stagnation, thereby endange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new regim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Nanjing called on the financial sector to lend money to the rural areas for the aid of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savings, postal remittance authorities will focus on loan at the beginning of relatively affluent southern and rural areas of Southern China, will have effect, further promotion. At this time in many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ending in the postal remittances and savings bank is not the main role, but relative to their own savings, the loan amount is very considerable. Because of the postal remittances and savings bank to abandon the ills of the commercial bank, to some extent alleviate the situation of shortage of funds in rural areas. Although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lending the postal remittances and savings bank is unable to change the fate of the modern rural economy Chinese fundamentally, but the loa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China develop ways and rules has its rationality and maneuverabilit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C770026
【分类号】:K262.9;F832.4;F618.3
【正文快照】: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邮政储金汇业局为救济农业而放款农村,其成效显著。邮政储金汇业局为国家金融机关,通过对其农村放款之研究可以考察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建设的得失成败。此领域之成果当前无多,且多集中于彼时社会人士的探讨与评说。于树德考察了民国时期邮政储金资金之运用后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薛念文;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农贷活动[J];民国档案;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畅;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典当三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2 孙毅;国民党统治时期经济政策的转变[J];北方论丛;2000年02期
3 许永峰;;20世纪30年代对“商资归农”活动的三种批判意见——骆耕漠、韦东、李龙门主张之比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戴斌武,肖良武;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南农业的主要措施[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吴志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汽油问题及其解决[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6 潘国琪;国民政府1936年公债整理案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李先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花纱布的管制述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8 熊宗仁;中国战区受降与战时敌我友关系的转换[J];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04期
9 柴瑞娟;;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逻辑证成与法律规制[J];法学评论;2012年06期
10 许永峰;;20世纪30年代中国“商资归农”现象发生的多重原因[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玉;;略论陈光甫的“银行服务社会”观[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2 申玉山;长芦盐税研究(1912-1928)[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锦峰;国民党治下的国家与工人阶级,1924-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4 崔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5 昝金生;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汪前军;《大公报》(1902-1916)与中国广告近代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用建;艰难的变迁:抗战前十年中国西部工业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D];复旦大学;2003年
9 方旭红;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财政困难问题研究(1927-1937)[D];暨南大学;2011年
2 黄娟娟;民国时期农本局研究(1936-1941)[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聂良亭;历史剧变下苏州商会的抉择(1945-1954)[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姜秀峰;抗战时期陕西棉花统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贾少青;吴景超经济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李守礼;民国时期甘肃田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煜;移民作家笔下的二十世纪“上海书写”[D];苏州大学;2011年
8 尚阳;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均;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1927-1937)[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10 王玉芹;建国初期东北重工业发展状况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琳;;试论抗战时期的邮政储金汇业局[J];社科纵横;2007年11期
2 文世昌;;陪都重庆黄金案风波[J];世纪;2005年01期
3 敖文蔚;1927-1937年中国保险业发展艰难之原因[J];民国档案;2000年02期
4 ;1945年黄金大抢购[J];天津政协;2011年10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陈阿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漳浦邮政储金汇业局发行的储蓄券[N];通信信息报;2001年
2 甘丽芳 陈阿泉;不值一兑的储蓄券[N];中国商报;2003年
3 邹金盛;澄海人开设的批信局[N];中国集邮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秀堂;南京国民政府“邮政储金汇业局”研究(1930-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诸君文;战后汪伪金融接收述评[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41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34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