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散化证券投资的潜在利益及对QDII投资的启示——基于1994~2008年世界主要股市历史数据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际分散化证券投资的潜在利益及对QDII投资的启示——基于1994~2008年世界主要股市历史数据的实证研究 出处:《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分散化 证券投资 有效组合 有效边界 QDII
【摘要】:本文运用世界16个主要股市1994~2008年的历史数据,在马科维茨均值-方差模型基础上构建了既包括国内证券也包括国外证券的有效组合和有效边界,并与同期纯粹的国内证券组合的收益和风险相比较,考察了中国投资者进行国际分散化证券投资的潜在利益。研究发现,在风险相同条件下,国际分散化有效组合的收益率高于国内组合,在收益相同条件下,国际分散化有效组合的标准差低于国内组合;如果按照风险调整后收益来衡量,所有国际分散化有效组合均优于纯粹的国内投资组合。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QDII制度的推出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实现全球资产配置的机会,有利于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应不断完善该制度,进一步拓宽中国投资者从事国际分散化投资的渠道。
[Abstract]:The 16 major stock market in the world from 1994 to 2008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Markowitz mean variance model is constructed on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and the effective boundary includes both domestic securities including foreign securities, and compared with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domestic securities portfolio over the same period of pure, examine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of securities investors Chinese investmen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risk in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yields higher than domestic revenue in combination,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low in the domestic portfolio; if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isk adjusted return to measure all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are better than purely domestic policy portfolio. The meaning of the conclusion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QDII system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lobal asset allocation investors China, conducive to the spread of a single As a market risk, we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ystem and further broaden the channels for Chinese investors to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decentralization.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06E15)
【分类号】:F830.91;F224
【正文快照】: 引言200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募集资金从事包括股票投资在内的境外投资,正式启动我国QDII机制,①打开了国内资金投资于国际资本市场的通道。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和金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巴曙松;“双Q”制度助力中国资本市场[J];银行家;2002年04期
2 黄瑞玲,黄忠平;QDII收益与风险:资产组合国际分散化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5期
3 沈闻一;QDII机制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J];中国外汇管理;2004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易宪容;[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建会;;双“Q”机制: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必然选择[J];财经科学;2006年07期
2 王维安;银行业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J];财经研究;2003年12期
3 唐靖廷;王伟;;我国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不良影响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06期
4 胡援成;王辉;朴明治;;中国资本账户开放:30年回顾与思考[J];当代财经;2009年02期
5 王永杰;蒋超华;任广乾;;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业稳定性的影响[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梁景;资本账户开放度测量指标评述[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蒋晓杰;对我国引入QDII机制的现实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11期
8 华红梅;现阶段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条件分析[J];经济师;2005年08期
9 吴迪;;网络经济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J];经济师;2006年02期
10 张建友;新开放形势下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存在的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纪纲;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斯琴图雅;金砖四国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孙长宇;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志扬;开放社会、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开放模式选择[D];厦门大学;2004年
5 吴信如;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增长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佳;中国投资者金融资产国际化投资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李剑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货币危机视角下的次序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尹亚红;开放经济下货币替代与人民币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叶莉;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10 陈清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卜微微;中国金融开放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2 刘通;我国QDⅡ投资风险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青霞;中国投资者金融资产国际分散化投资的利益与风险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秦明阳;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5 张伟营;探索境外公司在我国境内上市的法律问题[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陈旭;我国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锋华;中国资本项目开放风险防范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冯丽;花旗银行成都分行QDⅡ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于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秦晓钰;中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原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景庄;证券投资组合资产的选择模型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曾勇,唐小我;不允许卖空情况下组合证券有效边界的确定方法[J];技术经济;1994年10期
3 张明;QDII运作面临的四个关键问题[J];中国外汇管理;2004年06期
4 王辉;QDII及其相关问题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舒洋;解析QFII和QDII[J];当代经理人;2003年02期
6 李海;推出QDII的关键—加强监管[J];商业经济;2004年05期
7 衷晟;实施QDII和QFII的影响的比较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4年08期
8 连凯;QDII推出对香港市场影响几何?[J];证券导刊;2004年21期
9 王岸欣;QDII与CDR制度及其可行性分析[J];上海财税;2002年06期
10 张晓丹;揭秘隐性“QDII”[J];新财经;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转玲;陈希镇;;风险修正下的证券组合选择模型[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战篪;;基于管理者短视的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动机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姚海祥;;奇导协方差矩阵和任意收益率分布下均值-CVaR模型的有效边界特征[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陆静;;运用随机控制准则进行证券投资[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5 陈收;;不允许卖空证券组合投资有效边界的确定[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6 吴战篪;李素银;;管理者自利与短视行为研究——基于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的角度[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景;张邦礼;曹长修;唐小我;;多元组合证券投资中的模糊决策[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王晓川;吴文江;;组合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9 唐小我;李平;王竹;;单位风险收益指标下组合证券投资点的确定[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10 唐小我;曹长修;;组合证券投资决策的进一步研究[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桔;第11只QDII基金花落谁家、台股是不是下一个肥美“牧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本报记者 金士星;“暗战”QDII入台[N];中国证券报;2009年
3 付秋实;QDII基金再次出海[N];金融时报;2009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王莉;QDII有望向台湾地区开闸[N];华夏时报;2008年
5 展恒;三季度QDII基金业绩或将领跑[N];中国财经报;2009年
6 王艳伟;境外碰壁 QDII基金再遇净赎回[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7 见习记者 刘雪峰邋本报记者 张伟霖;QDII折翼之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见习记者 黄yN妮;新老QDII赎回两极分化 最大单只净赎回76%[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肖固;QDII基金进入“三毛时代”[N];扬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董颖;QDII离清盘还有多远[N];市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纪纲;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朱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罗真;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潘文荣;QFII及QDII制度下中国股市世界联动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明远;证券投资损害诉讼救济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6 刘月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及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吴伟;证券投资基金法律问题及其跨国活动法律监管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孟东晓;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石长江;证券投资基金治理及基金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杨晓军;证券投资基金治理:信息披露与制度安排[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印江;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2年
2 何小川;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3 杨选利;公司价值增长能力指标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3年
4 韩永杰;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宋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3年
6 金晓静;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罗怀熙;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袁蓉;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的风险管理[D];湖南大学;2002年
9 陈国武;证券投资风险的VAR测评及实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10 蒋旭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及实证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68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368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