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上市、信号幻觉与融资效应
本文关键词:双重上市、信号幻觉与融资效应 出处:《经济管理》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H股公司纷纷回归A股市场双重上市,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引人瞩目的新现象。本文在Cantale(1996)和Fuerst(1998)信号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公司双重上市的"信号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双重上市"行为传递的高质量公司信号并不真实,"A+H"公司与其他A股公司实际质量并无明显差异,但凭借其"双重上市"公司的特殊身份,以及内地投资者对双重上市公司的"信号幻觉","A+H"公司仍然获得了比其他A股公司更高的市场估值。"双重上市"行为所带来的巨大融资效应,正是吸引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的一个主要动因,但"信号幻觉"问题的存在,也埋下了少数低质量H股公司利用双重上市回到A股市场高价圈钱的隐患。
[Abstract]:The double listing of " A + H " has been a new phenomenon in China ' s capital market , and the " A + H " company still has a higher market valuation than other A - share companies . But the " double listing " behavior brings the huge financing effect of " double listing " ,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for attracting H - share companies to return to the A - share market .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国企业股权与债务融资行为研究”(7090203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公司跨境双重上市行为研究”(06JC63002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A+H双重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2009J05163)
【分类号】:F832.51
【正文快照】: 一、引言双重上市(Dual Listing)是指同一家公司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证券交易所(通常是跨国或跨境)挂牌上市的行为。双重上市制度肇始于西方资本市场,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成为西方企业选择IPO上市地的重要方式之一。与大多数西方企业普遍采用“先国内后国外”的双重上市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白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喜;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新;李新渠;;完善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思考[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王胜君;吴冲;;基于代理理论的公司资本结构约束与激励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周中胜;;公司治理质量与外部独立审计效率[J];财经论丛;2008年05期
4 黄继忠;陈素琼;;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1期
5 严若森;;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6 林钟高;郑军;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来自沪深两市A股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4期
7 邹平;付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7年09期
8 梁丽;;财务契约与公司治理[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05期
9 李豫湘;胡新良;;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危机关系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11期
10 唐海鸥;;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治理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知柱;上市公司股价信息含量测度、决定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袁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杨秋波;上市公司破产选择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林克利;企业核心竞争力计量、评价与报告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谭洪涛;会计信息的质量与经济后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官心怡;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对公司持续成长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竹园;上市公司终极股东隧道行为治理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8 蒋基路;特定应计项的盈余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卞琳琳;公司治理与竞争力的关系[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汪要文;会计选择的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玲琳;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马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实证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3 周振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4 李畅欣;公司治理与财务重述: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D];汕头大学;2009年
5 王琰;新疆中小企业内部治理模式与成长性的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9年
6 岳琴;制造业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及其与经营业绩关系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9年
7 马惊鸿;美国公司治理制度多维视角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8 刘武;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刘芳;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徐芳;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霖;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分析及其应用中的问题[J];经济研究;1995年08期
2 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 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9年09期
3 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年12期
4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5 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J];经济研究;2000年08期
6 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7 朱武祥,宋勇;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8 冯根福,韩冰,闫冰;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变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年08期
9 朱宝宪,王怡凯;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实践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10 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怡靓;;民营企业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的效应分析——基于红星美凯龙集团私募股权融资案例[J];经营管理者;2010年01期
2 朱津滢;;A-H股价差实证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结构分析[J];财会通讯;2010年09期
3 凌艳平;陈英;;中国上市公司认股权证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9期
4 刘喜民;陈军才;;中国A、B股时变的相关特征分析[J];商业时代;2010年07期
5 王未卿;李玉颖;;中国内地香港双重上市公司信息流向的实证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03期
6 徐杨;;股权分置改革对AH股市场信息传导与联动性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陆静;龚珍;;基于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A、B股市场分割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14期
8 孔行;刘治国;于渤;;使用者成本、住房按揭贷款与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J];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9 储成兵;;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罗云峰;;我国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分析[J];中国投资;2010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玉亮 赵兵;登高望远 深化“对接”[N];河北日报;2005年
2 厉蓓蕾 曹光群;温州金融试验区可圈可点[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3 黄真;金融改革:闯关已到攻坚时[N];中国信息报;2005年
4 李国训;视频第二波:P2P崛起[N];财经时报;2007年
5 郭艺s
本文编号:1373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37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