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显现与产业集聚:金融市场的联结效应
本文关键词:企业家显现与产业集聚:金融市场的联结效应 出处:《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产业集聚实为企业家集聚,而企业家为市场过程的产物,当劳动力在原有部门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使得成为企业家的收益超过其现有收益,其将会选择建立新企业,从而内生化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规模。而新建企业势必涉及投资,如果投资额超过其自有财富,势必需要从金融市场融资,这时金融市场在企业家形成和产业集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这一联结作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家显现速度和产业集聚的水平。基于这样的产业集聚路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家不断显现所引致的内生产业集聚问题,并结合中国2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证实了这一理论的存在性,即金融市场效率越高的地区企业家密度相对较高,产业集聚的规模和效果也将相对明显,这也正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诱因之一。
[Abstract]: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the product of entrepreneur agglomeration , and the entrepreneur is the product of the market process . When the labor force obtains certai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n the original department , it will choose to establish a new enterprise , so that it will need to establish a new enterprise , so that it will need to establish a new enterprise ,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entrepreneur ' s development speed and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0 provinces in China ,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existence of this theory , namely , the higher the density of the entrepreneur in the region with higher efficiency , and the effect of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relatively obvious , which is one of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中我国企业创新与市场势力构建互动机理与对策研究”(批准号70873101) 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批准号REOD0901) 浙江工商大学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项目
【分类号】:F830.91;F272;F224
【正文快照】: 产业集聚可以理解为企业家的集聚,企业家形成在企业集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家不断显现所引致的产业集聚是企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形式之一。实证研究同样表明,产业集群中的新企业出现大多都是从原有的部门中获得了大量知识外溢的人员建立起来的(硅谷就是典型的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予平;;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C-D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年07期
2 张小蒂;李晓钟;;转型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人力资本特殊性及成长特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5期
3 潘文卿,张伟;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发展相关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8期
4 何雄浪;李国平;;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工业化[J];经济学(季刊);2007年04期
5 武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中国资金供求的动态分析[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6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7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8 陈继明;;企业家网络与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基于传统产业领域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9 王程;席酉民;;企业家对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作用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2 刘剑;张瑜;;我国农药制造业空间集聚现象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3 王燕武;薛蕾;;我国储蓄投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4 刘文革,朱兴龙,刘海莉;产业集聚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1期
5 郝文杰;市场出清与经济增长——国民收入模型中一个结论的修补及其意义[J];商业研究;2002年19期
6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7 罗云开;申睿波;;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8 魏锋;;法制建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史恩义;;产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8期
10 叶祥松;胡剑峰;;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J];创新;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龙;;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视角——兼论“中国之谜”[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秀敏;赵晓旭;朱艳艳;;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A];中国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进栋;韦素琼;;福建省各地市装备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与地理集中[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徐传谌;;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A];第六届国有经济论坛“欧盟—中国:区域政策与产业集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何威风;;分权化改革、制度环境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方军雄;;银行业规模结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8 郑晓;刘镇宁;;东南八省建筑业区位基尼系数及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考[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Volume 2)[C];2010年
9 范剑勇;石灵云;;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栋;董事会职能影响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珍增;国际资本流入构成对金融发展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7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任晓红;交通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与制造业区位[D];重庆大学;2010年
10 蔡得久;经济运行中的资金流动[D];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丹;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晁倩;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汪涵;金融投资数据仓库中数据融合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宗花;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艾华丰;金融压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赵恩兴;转轨背景下政治关联对企业债务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10 顾绣敏;浙江制造业聚集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宁波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立新,李传昭;西方企业家网络理论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3年01期
2 郭劲光,高静美;网络、资源与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下的观点[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3期
3 张小蒂;朱勤;;论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企业创新与市场势力构建的良性互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5期
4 李晓钟;张小蒂;;江浙基于FDI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2期
5 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6 胡鞍钢;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1999年03期
7 韩立岩;蔡红艳;郄冬;;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2年02期
8 谢平;;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年11期
9 朱希伟;偏好、技术与工业化[J];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10 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磊;;城市化与产业集聚[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7期
2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世纪行;2011年08期
3 吕裔良;陈继红;杨冬梅;;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1年13期
4 陈晓瑜;;产业集聚、扩散趋势分析——基于广东省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1期
5 张涌;马小丽;;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3期
6 郑雁;陆全荣;陈亚军;;快速崛起的汽车“联合舰队”——苏州检验检疫局倾力打造出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纪实[J];中国检验检疫;2011年07期
7 王君;颜谢霞;;杭州市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互动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0期
8 赵婉莹;卢林;;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李继宏;;新经济地理学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贸;2011年20期
10 贺佳;;发展宝鸡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靖烨;;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基于高科技企业的视角[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栋;韩伯棠;;美国康州产业集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启示[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久美;尹希果;;立足IPS的产业集聚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静文;;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能否模仿“雁行模式”[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朱斌;李琳;;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旭;产业集聚 资源集约 政策集成[N];经济日报;2005年
2 关大维;培育产业集聚机制[N];吉林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姜华;珠宝首饰产业集聚地的机理解剖[N];中国黄金报;2005年
4 谢红玲;谁在打造产业集聚新平台?[N];中国经营报;2005年
5 记者 刘双;市领导调研四大产业集聚地[N];深圳商报;2009年
6 居山林;加快实现产业集聚和人气集聚[N];泰州日报;2009年
7 彦;部下发通知要求促进产业集聚和工业合理布局[N];中国电子报;2009年
8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吴金艳;实现产业集聚的手段[N];广西日报;2009年
9 朱祖纯;产业集聚突出抓快抓好抓实[N];韶关日报;2009年
10 记者 任国战 通讯员 万山林;滑县:产业集聚打造新“磁场”[N];河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郑贤贵;餐饮产业集聚演化机制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郑治伟;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产业集聚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刘浩;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曾杰杰;家具产业集聚驱动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刘海波;我国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飞;重庆摩托车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优势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陈彦;中国省际财政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谷成;产业集聚与广西城市化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4 敖娟;产业集聚效应与湖北汽车产业再造[D];广西大学;2004年
5 连晓霞;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6 黄曼慧;“闽粤赣”经济区产业集聚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7 王霄琼;苏州外资电子企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郑瑶;FDI与广东省的产业集聚[D];汕头大学;2010年
9 杨彦波;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领翠;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集聚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10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41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