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可转换债券对并购双边道德风险防范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3 23:06

  本文关键词:可转换债券对并购双边道德风险防范的实验研究 出处:《管理科学》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可转换债券 并购 金融契约 私有利益


【摘要】:以往对可转换债券与双边道德风险防范的研究仅限于风险资本投资过程中,较少有研究对其在并购中作为支付契约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通过借鉴经济学实验室方法,研究在私有利益存在的情况下,可转换债券支付契约对于防范并购中双边道德风险所发挥的作用。实验设计依据双边道德风险模型中公认的参数表示方法,用并购双方所投入的努力水平测度道德风险,以现金支付契约、股票支付契约和现金加股票的混合支付契约作为控制组,以可转换债券支付契约作为观察组。研究结果表明,可转换债券和股票对目标方的激励效果显著优于现金,可转换债券对并购方的激励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契约,可转换债券契约的并购协同效应显著高于其他契约,且随着并购方投入水平的增加,目标方执行转换期权的可能性越大。
[Abstract]:In the past, the research on convertible bonds and bilateral moral hazard prevention is limited to the process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its role as a payment contract in M & A. by using the economics laboratory method to study the existence of private interests. The role of convertible bond payment contract in preventing the bilateral moral hazard in M & A.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accepted parameter representation method in the bilateral moral hazard model. The moral hazard is measured by the level of effort invested by both sides of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he cash payment contract, the stock payment contract and the mixed payment contract of cash plus stock are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rtible bond payment contrac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convertible bonds and stocks to the target party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ash, and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convertible bonds to M & A parties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 contracts. The synergetic effect of convertible bond contrac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contracts,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investment level, the more likely the target party is to execute the conversion option.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二期项目(07200701)~~
【分类号】:F830.9;F224
【正文快照】: 1引言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新一轮的并购浪潮暗涌,许多企业将并购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手段。作为并购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恰当的支付工具选择对并购能否成功完成至关重要[1],主要包括现金、股票、有价证券(如信用债券、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以及这几种工具混合的金融契约安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佳,夏晖;有控制权利益的企业融资工具选择——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2 吴联生,白云霞;公司价值、资产收购与控制权转移方式[J];管理世界;2004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顾纪生,钟伟;多元减资:比“减持”和“以股抵债”更广的国有股退出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2期

2 董斌,赵红平;西方学者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动因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徐元彪;黄晓艳;徐涛;;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动机理论述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陈红霞;袁显平;;股权结构与可转换债券融资关系分析[J];特区经济;2006年05期

5 刘茵茵;;我国上市银行发行可转债动机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6年11期

6 柯大钢;袁显平;;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动机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张兆国;何威风;周婕;;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私有收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雷敏;吴文锋;吴冲锋;;可转债定价异常的流动性差异解释[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锦旗;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2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正国;融资契约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4 贾立;并购融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袁涌波;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马磊;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及制度设计[D];山东大学;2007年

7 邓建平;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与效率[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霜;控制权转移行为中的私人收益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黄勇民;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选择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刘佳刚;公司控制权收益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芳;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2 江妍;上市公司大股东支持行为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李静;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龚旭云;论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冬彦;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成长过程中的融资方式选择[D];吉林大学;2006年

6 徐星美;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雷敏;中国再发行市场的监管制度及其发展路径选择[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任煜;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业绩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张俊宇;控制权转移、控制权转移方式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耀;论中国股市投资增值功能的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勇,朱武祥;上市公司兼并收购可预测性[J];经济研究;2000年04期

2 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3 陈信元 ,叶鹏飞 ,陈冬华;机会主义资产重组与刚性管制[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4 施东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峡;;日本企业积极从海外筹资[J];现代日本经济;1984年04期

2 黄耀;银行与金融常用词解(选登)[J];西南金融;1987年06期

3 王经训;联邦德国马克国际债券市场简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7年08期

4 郑杏娟;法国国债市场的最新发展[J];世界经济;1990年09期

5 石秉忠 ,尚华娟;英国的可转换债券[J];上海金融;1991年05期

6 袁亚杰;;日本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J];国际商务研究;1991年04期

7 王晓晖;厉以宁预测:今后股份制将有较大推广[J];中国工商;1992年11期

8 张庆渭 ,邹平 ,卜新华;开拓和发展浦东金融市场的思考[J];财经研究;1992年05期

9 应年康;利用证券市场筹措浦东开发资金的可行性研究[J];财经研究;1992年07期

10 闻岳春;论韩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屏;;看涨期权定价模型对企业融资的意义[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2 陈传德;吴露萍;;西部公路建设投融资渠道和方式探讨[A];第四届国际道路和机场路面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肖虹;;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行为研究[A];转型经济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强化内审监督服务公司发展[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年

5 ;2004年五大物流并购对比分析[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6 张国永;田金信;徐凯;;信用风险下基于Black-Scholes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及应用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唐敏;应益荣;;可赎回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分解公式[A];第九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冯冰花;苏卫东;;股票连结债券初探[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郭文新;曾勇;;风险投资中的证券设计:自动转换权与再谈判[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戴跃强;侯合银;陆永平;;组合投资情形下的可转换债券对创业投资家的激励作用[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方证券研究所 李少明;美国债券基金介绍[N];金融时报;2000年

2 刘军;用好可转债融资工具[N];金融时报;2000年

3 本刊记者 马毅颖;瞩目上海 资本运作的大思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中国银河证券 王耀辉;目前我国发展开放式基金存在的障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5 记者 喻京英;高盛成为亚洲电信领域大赢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6 记者 彭晓红;高盛领先电信投资市场[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7 记者 夏雄伟;上海机场转债今起转股[N];证券时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刘英赫;资本运作促进电信产业发展[N];中国电子报;2001年

9 何媛媛;转债:又一融资工具[N];财经时报;2001年

10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课题组 课题执笔:李迅雷 徐凌峰 林彬 于洋 曹勇志 郑学璋 张文先 课题协调人:上海证券交易所 谢联胜;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其监管研究[N];中国证券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瑞庆;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和组合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2 纪纯;风险资本的投资决策与契约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杨建林;基于优化方法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何志伟;复合期权与路径相关期权定价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曾鸿志;信息不对称与公司融资政策[D];天津大学;2005年

6 张忠永;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中的定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赵振武;风险投资评估与决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张雪芳;可转换债券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9 唐康德;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选择及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周其源;可转换债券定价与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民刚;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徐典辉;可转换债券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刘勇;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胡庆刚;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及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5 陈岚静;可转换债券价格分析及案例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黄文虎;青岛海尔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方案分析[D];湖南大学;2002年

7 黄志红;江苏阳光股份公司可转换债券投资价值分析[D];湖南大学;2002年

8 周为公;可转债初始转换价格确定之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9 袁仕喜;可转换债券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孟昭奇;关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思考[D];天津财经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420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420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e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