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研究——基于价格传导机制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2-27 21:06

  本文关键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非对称效应 菜单成本 扭曲成本 通货膨胀率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供给冲击 货币冲击 形成机理 货币政策冲击 出处:《南方经济》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力度强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本文以价格粘性为核心构建菜单成本模型,从货币政策价格传导渠道分析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主要成因是非对称的价格传导渠道。企业面临货币政策冲击时,遵循菜单成本和扭曲成本孰低原则决定调整价格还是产量。降价的菜单成本低于涨价成本以及扭曲成本随通货膨胀趋势呈非线性变化共同导致了非对称的价格粘性,由此产生的非对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机理。因此,货币政策效果随通货膨胀率而变,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程度在不同的通货膨胀率区间存在差异,随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呈现出先减后增再减的驼峰形趋势。本文进一步通过构造状态空间模型实证检验了理论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仅要决定政策实施方向和力度,还应考虑经济所处的通货膨胀率区间。
[Abstract]:China's monetary policy has a significant asymmetric effect, and the contractionary monetary policy has a stronger impact on output than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enu cost model with price stickiness as the c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symmetric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from price transmission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ain cause of asymmetric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s asymmetric price transmission channel.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lower menu cost and distortion cost to decide whether to adjust price or output. Lower menu cost than price increase cost and nonlinear variation of distortion cost with inflation trend lead to asymmetric price stickiness.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asymmetric monetary policy i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symmetric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Therefore,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varies with inflation rate, and the asymmetric degree of monetary policy effect varies in different inflation rate range. With the rise of inflation rate, there is a hump trend of first decreasing and then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This paper further test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in China by constructing the state space model. When the central bank formulates the monetary policy, it should not only decide the direc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but also consider the inflation rate range of the econom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对产业波动与结构升级的影响:中国的证据》(200804405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8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先开,邓述慧;货币政策中性与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刘金全,刘兆波;我国货币政策作用非对称性和波动性的实证检验[J];管理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4 陆军,舒元;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5 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鹏翔;;从货币政策效应看我国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特点[J];北方经济;2007年18期

2 陶宇;;我国银行业改革中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9期

3 段京怀;论宽松的货币政策适用的条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彭勇,陈民伟;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周期波动特征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16期

5 王钢;支持老汽车工业基地再铸辉煌——振兴十堰市地方汽车工业的思考[J];汽车工业研究;2001年09期

6 易纲;宋旺;;Evolu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Asset Mix from 1991 to 2007[J];China Economist;2009年01期

7 李义奇;中国银行改革的三种推动力量[J];财经科学;2004年01期

8 舒廷飞;曾召友;;金融结构调整中的保险效应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12期

9 杨放,李洪江;从渐进改革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09期

10 史薇;对中国金融深化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林嗣明;;福建省金融增长及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调研报告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2 曹永琴;李泽祥;;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研究——基于价格传导机制的视角[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3 郑建明;;汇率理论的最新发展及汇率变动的资产价格效应——兼论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宏观调控思路[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华;;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VECM模型的实证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卢盛荣;李文溥;林光平;;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王君斌;李阳;;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月;有效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高恩辉;资产选择、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D];南开大学;2009年

3 穆蕾;金融结构决定下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刘雪燕;门限模型及其在我国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09年

5 巴劲松;金融制度变迁、法治与金融发展[D];南开大学;2009年

6 韩云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前瞻性分析[D];辽宁大学;2009年

7 赖溟溟;货币政策稳定化作用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8 卢颖;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性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吴伟军;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和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10 闫红波;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平;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区域金融结构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媛媛;中外民间资产资本化比较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3 陆凤鸣;区域经济发展与最适融资结构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申岚;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5 孟令玺;中国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6 王晓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魏荣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控制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张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的统计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9 雷大琛;甘肃省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方卉;新疆金融发展现状与成长战略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2 黄先开,邓述慧;货币政策中性与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3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4 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年07期

5 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新态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华;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1987年11期

2 薛兆丰;短命的“菜单成本”[J];互联网周刊;2004年13期

3 王振之;关于价格改革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几种议论[J];财贸经济;1988年04期

4 史晋川,周诚;我国的公开性、隐蔽性和抑制型通货膨胀[J];浙江学刊;1990年05期

5 郑龙振;论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兼论我国经济成长道路的选择[J];世界经济文汇;1990年05期

6 王绍飞;消除通货膨胀是治理经济环境的总体目标[J];财贸经济;1989年03期

7 王德文;通货膨胀的忧虑和衰退的危险[J];财经科学;1990年01期

8 崔日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及给我们的启发[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9年09期

9 钟朋荣;论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J];江汉论坛;1989年05期

10 林继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和通货膨胀[J];财贸经济;199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江学军;唐焕文;;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2 刘巧芹;张广凤;;CVA模型及其在投资分析和投资业绩评价中的应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江曼霞;;中国生活用纸生产和市场发展形势[A];中国造纸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王军波;邓述慧;;中国社会游资问题分析[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5 张吉军;刘振水;龚红彬;敬林;;采油采气企业盈亏平衡分析[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6 胥莉;;可资借鉴的新加坡宏观经济管理政策[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志琼;积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N];金融时报;2002年

2 记者 任芳 译;俄统计局:最近一周俄通货膨胀率为0%[N];中俄经贸时报;2009年

3 记者 任芳;1月份通货膨胀率将低于2.4%[N];中俄经贸时报;2010年

4 河南省社旗县信用联社 庞灵久 田遂林;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5 记者 魏大方;俄央行宣布下调再融资利率[N];经济参考报;2009年

6 记者 任芳 译;物价连续第三个月没有上涨[N];中俄经贸时报;2009年

7 驻泰国使馆经商处;泰国第四季度告别通货膨胀率负增长[N];国际商报;2009年

8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徐加根 博士;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效应分析[N];金融时报;2003年

9 宋洁云 冯俊扬;阿根廷再次启动债券重组计划[N];中国证券报;2009年

10 ;改进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N];上海金融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素然;通胀指数债券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周孟亮;我国区域金融差异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李海海;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新松;中国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罗贵发;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6 刘学明;农业投资项目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7 黄大海;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欧永生;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芳雪;美国货币政策实施与传导机制的演进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借鉴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杨波;钉住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5年

3 曹丽华;中国银行业的稳健性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别丹丹;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5 孙晓蕾;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计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潘方卉;我国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马海玲;信贷市场缺陷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苏昌蕾;中国货币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桂刚;转型期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丹倩;我国金融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44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544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0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