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分析及优化对策
本文选题:农村金融 切入点:信贷资产 出处:《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农村信用社还未形成完善的贷款定价体系,确定贷款价格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一方面加重了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的负担,流失了一些优质客户;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构建科学的贷款定价模型来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对于增加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经济的功能,走上可持续经营发展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Because of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reasons,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have not formed a perfect loan pricing system at present, and it is su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loan price. On the one hand, the burden of farmers and rur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s aggravated, and some high-quality customers are los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市中心支行;
【分类号】:F832.4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屈芸;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探讨[D];湖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元成;任俊宇;张睿智;谭丽娜;;村镇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的探索与研究[J];金融经济;2013年08期
2 赵省伟;;优化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的探索[J];企业导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砚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农户小额贷款决策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定价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清山,邹玉霞,王劲松;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和模型设计[J];金融论坛;2005年02期
2 关大宇;;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最优化模型设计[J];金融论坛;2006年03期
3 ;对加强贷款定价管理工作的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4年11期
4 庄新田,黄小原;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分析[J];系统工程;2002年03期
5 李泽瑜;合理运用利率浮动政策实现农信社和农民“双赢”[J];南方金融;2004年07期
6 郭会丛;张玉茹;刘晓卿;;对深泽县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J];河北金融;2005年10期
7 李生龙;;农信社贷款定价模型实施中的问题研究[J];黑龙江金融;2006年05期
8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海南省贷款利率浮动的现状及对企业影响度的调查[J];海南金融;2006年01期
9 罗骏;何勇;;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策略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12期
10 刘刚领;内部转移价格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J];金融会计;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志国,李英斌;当前农村金融工作形势与任务的思考[J];北方经贸;1994年10期
2 李永奇;试论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J];南方金融;1996年06期
3 游家齐;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建立商业银行经营机制[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4 卞百林;坚决贯彻金融方针 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支持我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94年03期
5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稳步推进──访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彭汉民行长[J];山东金融;1994年04期
6 李为民,郭素平;大力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管理[J];经济师;2001年08期
7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课题组;罗跃华;易扬;;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对农信社利率定价的影响分析——以广西为视角[J];南方金融;2007年04期
8 马能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新路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9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为出版‘农村金融’给所属机构的通知[J];中国金融;1955年16期
10 赵仁佳;;要重视和组织对农村金融理论刊物的学习[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云;;共同开创农村金融新局面[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2 张天;;浅谈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策略[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萧芍芳;;应对中国农村金融缺位的若干对策[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方中;;20世纪30年代农村金融濒临枯竭问题初探[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5 蔡力峰;;农村金融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张君生;;县域农村金融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7 周云娟;;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对策思考[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第二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加大力度优化广东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A];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广东金融强省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颖;;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供求失衡问题解决路径选择——从政府职能视角分析[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闫敬邋李璐菲;农村金融合理利率定价探析[N];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
2 李明;探索农信社利率定价失衡的市场解决之道[N];金融时报;2006年
3 吴伟 王爱祥;农村市场利率不能“一浮了之”[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4 陈忠木;农信社面临贷款利率定价新课题[N];金融时报;2006年
5 刘春荣 田健君;丹凤农村信用社被定为全国贷款利率定价试点单位[N];商洛日报;2006年
6 张顺和邋陈飞云;海峡西岸农村金融“领路人”[N];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
7 农总行研究室 张海峰;“草根”金融寄望“另类”融资[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年
8 山东省农村信用联社枣庄办事处 张洪俊;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的命脉[N];山东科技报;2006年
9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 余贤群;农村金融改革需要理顺几个关系[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潘中玉 于凌波 本报记者 崔瀚文;办农民自己的“银行”[N];吉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霞;云南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高雄伟;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孟凡祥;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4 卞靖;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深层机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蒋满霖;中国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吴斌;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卢文祥;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付东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田杰;我国农村金融排除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10 姚耀军;转型中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佳佳;中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创新绩效分析[D];宁波大学;2011年
2 李文哲;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3 高希武;论农村金融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邱美琴;我国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持作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余涛;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项笑君;基于功能观视角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杜静;农村金融供需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8 吴海霞;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婷婷;吉林省拓展农村金融支持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林凤;民国时期江苏农村金融变动的探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37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637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