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变革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秩序——以中央苏区革命前后的民间借贷为中心
本文选题:债权变革 切入点:民间借贷 出处:《中国农史》2010年02期
【摘要】:中国传统的民间借贷在中央苏区革命中几乎停止,民间债权被彻底废除。贫苦工农虽然因"一概废债"的革命行动而暂时免除了"高利盘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活状态,但是随之而来的后果却是农村金融的停滞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短缺,他们反而深受"闭借"之苦和"剪刀差"的严重侵害。尽管国民政府在战争尘埃落定之后,承认并恢复了苏区革命以前的债权,明确了"欠债还钱"的原则,但是赣闽边区又进入了一个债务纠纷重重的时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秩序严重失衡。赣闽边区的社会经济,随着债权的废除与恢复而激荡沉浮,伤筋动骨。中央苏区革命前后赣闽边区债权变革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及其兴衰的史实说明,保护债权与保护物权一样,它们都应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守则。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lending almost stopped during the revolu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region. Private creditor's rights were completely abolished. Although the poor workers and peasants were temporarily relieved of the "exploitation of high interest" because of the revolutionary action of "abolishing all debt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y also improved their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living conditions. But as a result of the stagnation of rural finance and the shortage of funds needed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suffered greatly from "borrowing" and "scissors", even though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settled in the dust of the war. The creditor's rights before the Soviet revolution were recognized and restored, and the principle of "paying off debts" was clearly defined. However, the border region of Jiangxi and Fujian entered a period of heavy debt disputes. After the war, the order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seriously out of balance. With the aboli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reditor's rights, 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Jiangxi and Fujian border areas rose and went up and down.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region,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editor's rights, the order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rural economy in the border area of Jiangxi and Fujian show that the protection of creditor's rights and the protection of real right should be the basic rules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Ls0702)
【分类号】:F83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畅;高利贷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关系新论——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浙、皖三省农村为中心[J];江海学刊;2004年04期
2 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4年03期
3 李金铮;;革命策略与传统制约:中共民间借贷政策新解[J];历史研究;2006年03期
4 李金铮;旧中国高利贷与农家关系新解——以长江中下游乡村为中心[J];浙江学刊;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茂辉;张彪;章小兵;;产权概念的经济学与法学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石文玉;毛泽东妇女观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3 庄福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王伟,杨桂宏;对建国初期农业发展道路争论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苏黎明;毛泽东与村落家族文化变革[J];北京党史;2001年01期
6 王志强;民国时期的司法与民间习惯——不同司法管辖权下民事诉讼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0年04期
7 张小强,吕赛英,成孝义;论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权利的界限及其统一性[J];编辑学报;2005年01期
8 付中秋;吴利平;;作者与科技期刊编辑权利及其权利限制[J];编辑学报;2005年06期
9 方明东;革命根据地农村社区的社会变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李阳;企业信用缺失的根源及其出路[J];长白学刊;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锡恩;梁桂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思想探析[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道炫;;1920-1940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A];“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东;;“解放”的理想与现实的烦扰——中共对苏区婚姻改造述论[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峻;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程玉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孙东雅;民事优先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杨小勇;企业转制前后的国有资本流失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敏;清代华北地区田房契约文书粘连结构及其契约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吴红艳;我国古代担保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1年
3 张茂梅;试论清末民初中国妇女的法律地位(1901—1928)[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韩(王君);亲权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杨健;论企业财务制度安排[D];暨南大学;2002年
6 叶士东;晚清铁路立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彭善民;现代中国国家形态转型中的苏维埃政权[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许晓晴;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范崴;油污侵权损害的赔偿范围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10 张异h,
本文编号:1663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66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