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上市公司与ST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市场绩效比较分析
本文选题:资产重组 切入点:事件研究法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作为企业资本运作最重要的部分,资产重组历来都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市场份额的最佳选择。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既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来提高企业资产的运作效率,以实现企业盈利能力的最优化,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方式来扩张企业的资产规模,以实现企业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从宏观角度来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推动了社会资源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经过了110多年的发展,全球资产重组的规模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资产重组的方式也因各国的国情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资产重组的主体由发达国家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现今众多资产重组的方式中,跨国式资产重组已成为主流。企业通过跨国式资产重组,一方面实现了全球战略的布局,从而突破了国内市场的限制,完成了对全球这个更大市场的占领;另一方面,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完美的完成企业的成本控制,实现企业盈利的最大化。同时,跨国式资产重组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纵览各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历来都是投资者炒作的热点,我国证券市场也不例外。在我国经济强劲发展和产业整合加速的大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必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由于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够完善,缺乏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因而我国的资产重组在很大程度上背离市场经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必将更加规范,信息披露更加完整,中小股东权益也将得到更大的保障。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热衷于投资ST上市公司的股票,导致ST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那么,对于相同的资产重组事件,投资者投资于ST上市公司所获得的收益是否能够显著于投资于非ST上市公司所获得的收益呢?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验证非ST上市公司与ST上市公司两者资产重组的市场效应是否存在显著地差异。在文章结构方面,本文主要包括了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背景介绍。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资产重组作为企业资本运营核心的重要性,随后简略介绍了我国资产重组的规模,最后介绍了我国监管部门制定的和资产重组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二部分为国内外文献综述。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国外学者对资产重组市场效应的研究。本文分别从美国市场、欧洲市场以及总结三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接着,本文介绍了国内学者对资产重组市场效应的研究。对于国内的研究,本文从上市公司和ST上市公司两个角度介绍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资产重组创造了价值,增加了股东的财富。 第三部分为资产重组理论。这一部分首先明确了资产重组的定义;其次,采取数据库提供的分类对资产重组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最后,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动机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最后两个动机理论是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现象提出的。 第四部分为研究假设及样本的选取。这一部分首先确定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假设基础进行了介绍;其次,介绍了样本的来源,并建立了样本筛选的条件;最后,介绍了研究分析的步骤。本文选取中国A股市场2005年9月4日至2011年9月4日期间发生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共计2514个上市公司样本,其中非ST上市公司样本数目为2295,ST上市公司样本数目为219。在资产收购类型下,共计有961个上市公司样本,其中非ST上市公司样本数日为921,ST上市公司样本数目为40。在资产剥离类型下,共计有775个上市公司样本,其中非ST上市公司样本数目为701,ST上市公司样本数目为74。在股权转让类型下,共计有778个上市公司样本,其中非ST上市公司样本数目为673,ST上市公司样本数目为105。 第五部分为实证结果。依据上述的假设,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得到了非ST上市公司和ST上市公司两者资产重组的市场效应,并运用T-test和W-test两种方法对两者的市场效应差异性进行了检验。 第一,非ST上市公司样本在(-10,+10)事件窗口期,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CAAR显著为正,说明市场对非ST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反应是积极地。在(-5,-1)事件窗口期,资产重组带来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显著为正,而在(+1,+5)事件窗口期,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却显著为负,表明市场存在信息泄露,且市场存在过度反应。 ST上市公司样本在(-10,+10)事件窗口期,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CAAR显著为正,说明市场对其资产重组行为给予了强烈地正面反应。在(-5,-1)事件窗口期,资产重组带来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显著为正。与非ST上市公司样本不同的是,在(+1,+5)事件窗口期,ST上市公司样本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也为正,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这表明市场存在内幕交易者,且即使在事件公告日之后,投资者投资于ST上市公司依然可以获得超常收益。投资者对ST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具有更高的预期。 通过T-test和W-test的值,笔者得出非ST上市公司与ST上市公司两者资产重组的市场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ST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CAAR显著高于非ST上市公司的。 第二,在资产收购、资产剥离、股权转让三种类型下,在(-10,+10)事件窗口期,市场对非ST上市公司的三种资产重组的行为均给予了积极的反应,但仅股权转让事件带来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CAAR显著为正。在(-5,-1)事件窗口期,对于非ST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和资产收购行为,投资者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显著为正,而在(+1,+5)事件窗口期,市场对非ST上市公司的三种资产重组的行为均给予了负面的反应。这表明市场存在信息提前泄露和过度反应。 在(-10,+10)事件窗口期,市场对ST上市公司的三种资产重组的行为均给予强烈地正面反应,投资者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CAAR都显著为正。这表明ST上市公司的重组创造了价值,给股东带来了显著的超额收益。在(-5,-1)事件窗口期,仅ST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行为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显著的正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在(+1,+5)事件窗口期,ST上市公司的资产收购行为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显著的正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说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反应不足。同时市场对ST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行为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 通过T-test和W-test的值,笔者得出在(-3,+3)和(+1,+5)两个事件窗口期,非ST上市公司与ST上市公司在三种不同重组方式下的市场效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ST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CAAR显著高于非ST上市公司。在(-10,+10)事件窗口期,仅有T-test的值显示非ST上市公司与ST上市公司两者在三种资产重组类型下的市场效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W-test的值在股权转让类型下不能显示两者的市场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六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依据上述结果,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降低对“壳”资源的炒作;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从宏观、行业以及微观公司三个层面加强监管,同时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从严处罚内幕交易的行为,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三是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制约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违法行为。 本文创新之处有三。一是在样本选择上,本文选取的是2005-2011年期间发生的资产重组的全样本数据来研究资产重组的市场效应问题,时间跨度较长;二是本文在研究非ST上市公司与ST上市公司各自资产重组的市场效应之后,着重对非ST上市公司与ST上市公司两者资产重组的市场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三是对不同资产重组类型下非ST上市公司与ST上市公司各自的市场效应及在不同的类型下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本文获取的非ST上市公司样本的数量远远大于ST上市公司样本的数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结果的解释力。同时,本文按照不同资产重组类型分类时,删去了样本量少于30的分样本,因此,并没有对所有资产重组类型下非ST匕市公司与ST上市公司两者资产重组市场效应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略有遗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5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凯强;;三个层面,三种应对,有效实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J];经营与管理;2011年09期
2 黄立军;;安信信托 资产重组仍存变数[J];证券导刊;2011年31期
3 ;启明星辰联手网御星云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出台[J];电力信息化;2011年05期
4 ;关于核准黑龙江圣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及向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批复[J];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1年04期
5 郑超;;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的关联交易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8期
6 ;关于核准无锡市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批复[J];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1年04期
7 ;关于核准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批复[J];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1年06期
8 ;关于核准浙江万里扬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批复[J];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1年06期
9 ;*ST吉药:大限已近 广东公司或借壳[J];股市动态分析;2011年31期
10 ;大连热电:神秘投资家一季度潜伏[J];股市动态分析;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春莲;;以品牌期刊为核心,实行资产重组[A];“中国期刊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余步雷;周宗放;;企业集团内部资产重组问题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蒋涛;刘运国;;谁能免予薪酬惩罚?——基于ST公司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池菊芳;郭航远;彭放;刘龙斌;杨彪;;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在中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介入治疗中的价值[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丁超;;超短期应用辛伐他汀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张塞;;简论资产重组的永恒性与必然性[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专辑[C];1998年
7 单希胜;蒋延波;;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危险因素及危险分层的比较[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李养健;黄以核;;资产重组不应忽视企业文化融合[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王建玲;王敬萍;;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吴志明;董丽莉;樊冰;潘翠珍;舒先红;;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左室扭转的临床研究[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仁际宇;ST绵高 重大资产重组获核准[N];证券时报;2008年
2 王锦;*ST成功资产重组获核准[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徐锐;相关各方谈不拢 ST源发资产重组停摆[N];上海证券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许洁;*ST中钨重组路漫漫 第五次资产重组宣告中止[N];证券日报;2009年
5 记者 吴正懿 编辑 邱江;*ST张股资产重组新草案弃“房”[N];上海证券报;2010年
6 记者 彭飞;*ST钒钛筹划重大资产重组[N];上海证券报;2010年
7 程立;ST钒钛资产重组获澳批准[N];中国工业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李少林;ST宝利来中止资产重组[N];中国证券报;2011年
9 记者 田立民 彭飞;*ST钒钛资产重组迈进一步[N];上海证券报;2011年
10 见习记者 覃秘;*ST炎黄申请重大资产重组延期[N];上海证券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维萍;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2 金桩;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秋霞;小麦族H、P、St和Y基因组遗传演化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梁经纶;基于Stǒber法的染料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2年
5 王学超;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因素及替罗非班和山莨菪碱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6 刘尧;入院早期非心肌标志物指标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7 汪雁博;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冠脉介入治疗对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山莨菪碱的心肾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8 乔梁;家蚕暗化型(mln)与石蚕(st)突变体的定位克隆及其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刘江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判别及反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张国富;中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祥泉;中国轻骑集团资产重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黄运生;《案例》:××集团公司——利用资产重组摆脱困境[D];暨南大学;2000年
3 王建军;企业兼并与资产重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崔晓东;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的分析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5 刘剑锋;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马骏;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7 吕燕;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8 白浩;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若干问题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陈清;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10 骆威;A股市场资产重组的产业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89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689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