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中国新股异常现象的行为解释

发布时间:2018-05-08 18:17

  本文选题:新股 + 投资者参与 ; 参考:《统计研究》2013年05期


【摘要】:本文采用1996-2009年上市的899只新股为样本检验了投资者参与程度与新股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发现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和投资者参与程度正相关,与基于Rock(1986)和Welch(1992)的理性参与模型,基于Ellul和Pagano(2006)的流动性参与假说,和基于Miller(1977)的价格泡沫假说都是一致的。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新股长期表现和新股首日收益率负相关,这一结果只和价格泡沫假说是一致的。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新股上市首日观察到的高收益率的主要原因不太可能是发行公司有意的折价行为,而更有可能是过多的新股投资者导致新股短期均衡价格偏离基本面价值,这种价格的偏离在长期得到了纠正。
[Abstract]:In this paper, 899 new shares listed from 1996 to 2009 are used as samples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or participation and the market performance of new shares. It is found that the first-day yield of new shar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investor participation, and the rational participation model based on Rocks1986) and Welchner 1992). The liquidity participation hypothesis based on Ellul and Paganoy 2006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ice bubble hypothesis based on Millerfield 1977.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show that the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new stocks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rst-day yield of new stocks, which is on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ice bubble hypothesis. Our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high yield observed on the first day of IPO in China is unlikely to be the deliberate discount of the issuing company. It is more likely that too many new investors cause the short-term equilibrium price of the new stock to deviate from the fundamental value, which has been corrected in the long run.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2057和71232005)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
【分类号】:F224;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美今,张松;中国新股弱势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0年09期

2 田利辉;;金融管制、投资风险和新股发行的超额抑价[J];金融研究;2010年04期

3 刘煜辉;沈可挺;;是一级市场抑价,还是二级市场溢价——关于我国新股高抑价的一种检验和一个解释[J];金融研究;2011年11期

4 杨丹;林茂;;我国IPO长期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基于超常收益率不同测度方法的比较分析[J];会计研究;2006年11期

5 李博,吴世农;中国股市新股发行(IPOs)的初始收益率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05期

6 韩德宗,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1年04期

7 沈艺峰,陈雪颖;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威;张珍;成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高抑价的原因探讨[J];北方经济;2007年10期

2 周焯华,王冬梅;新股发行定价的聚类分析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03期

3 刘中学;林福永;;IPOs初始收益率分布特征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21期

4 刘中学;;A股市场新股的因素定价模型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3期

5 王珍;;基于IPO长期收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A股的证据[J];商业研究;2008年12期

6 朱元甲;李阳;;风险投资对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7 朱南,卓贤;对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4年02期

8 徐立平;赵云峰;;国内市场风险资本家参与IPO的效应分析[J];财经论丛;2010年06期

9 李庆峰;;二元结构环境下的IPO定价模型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3期

10 刘中学,林福永;中小企业板新股初始收益率的因素贡献度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林茂;杨丹;;新股长期表现计量方法的比较分析——基于我国IPO样本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2 王磊彬;;中国企业IPO到底给投资者带来什么?——长期市场反应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贺炎林;张浩森;马锐敏;;IPO抑价和市场化程度—基于中国东西部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潇潇;彭韶兵;;对当前我国新股定价的分析——基于信号传递的思考[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周孝华;张光胜;;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时IPO发行规模及发行价格的确定[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彦敏;中国公司交叉上市IPO及其后价格行为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李冬昕;市场参与者意见分歧与公司融资决策[D];南京大学;2011年

3 仲锐敏;中国风险投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兴伟;中国创业板公司IPO的资本成本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郭敏欣;我国A股市场新股抑价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王鸿;中国创业板IPO发售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王磊彬;多次融资、长期市场反应与公司特征[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周颖刚;中国股市效率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9 李勇;中国证券市场“内部人”交易的信息披露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10 陈蓉;中国首次发行新股市场化改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赛;我国IPO定价效率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门彦顺;我国IPO定价机制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栾雪;无锡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影响因素及股票价格表现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王谦才;创业投资与IPO抑价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舟佳;IPO询价制度改革效果的实证检验[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萍;VC/PE-BACKED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郭威;基于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剑敏;我国创业板IPO定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潘玮;IPO会影响其他股票的价格吗?[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王苏;询价制度改革对IPO抑价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丹;新股长期价格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壳资源价值的假说和证据[J];财经科学;2004年05期

2 曹凤岐;董秀良;;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3 李蕴玮,宋军,吴冲锋;考虑市值权重的IPO长期业绩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6期

4 周孝华;赵炜科;刘星;;我国股票发行审批制与核准制下IPO定价效率的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11期

5 韩立岩;伍燕然;;投资者情绪与IPOs之谜——抑价或者溢价[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6 朱红军;钱友文;;中国IPO高抑价之谜:“定价效率观”还是“租金分配观”?[J];管理世界;2010年06期

7 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长期投资回报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0年01期

8 刘力,李文德;中国股票市场股票首次发行长期绩效研究[J];经济科学;2001年06期

9 张人骥,朱海平,王怀芳,韩星;上海股票市场新股发行价格过程分析[J];经济科学;1999年04期

10 王美今,张松;中国新股弱势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熊维勤;我国IPO高抑价和询价发行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冬阳,黄矫敏,何力;深市新股上市价格预测模型[J];预测;1999年01期

2 陈菊;翟晓清;潘献军;;泡沫阴谋?[J];房地产导刊;2004年22期

3 余光英;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治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14期

4 杨文;;我国新股首次公开发行(IPOs)时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6年04期

5 韩冬梅;屠梅曾;曹坤;;房地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调控[J];中国软科学;2007年06期

6 马腾跃;;风险防控瞄准资产价格泡沫——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J];中国金融家;2010年03期

7 杨超,卢有杰;北京地区住宅价格泡沫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09期

8 许承明;房地产信贷政策与房地产价格泡沫[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9 陆歆弘;余宏;;上海次中心区域泡沫最大[J];房地产世界;2005年12期

10 韩冬梅;刘兰娟;曹坤;;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房地产价格泡沫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温红梅;姚凤阁;;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许承明;王安兴;;风险转移行为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控制[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苑德宇;林致远;宋小宁;;我国地区间房价泡沫的差异性与传染性[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左小蕾;区分楼市居住与赚钱需求,谨防资产价格泡沫风险[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张一鸣;亚奥区域新房价格泡沫严重[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3 陈杰;不能只靠加息抑制房价[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沈峥嵘;专家委员细析楼市热点[N];新华日报;2008年

5 本报高级分析师 冀志罡;尘埃落定话泡沫[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6 周春生 冯科;挤压资产价格泡沫成为未来宏观调控重点[N];经济观察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李春喜;6000万平米住宅挤压北京价格泡沫[N];中国经营报;2001年

8 张巍柏;资产价格泡沫增大 “根”在房地产市场[N];上海证券报;2007年

9 霍冉冉;张斌: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刘晓忠;房价理性回归有利于拉动内需[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畅;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演变机理与存在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鲍小飞;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和预警[D];复旦大学;2005年

3 高恩辉;资产选择、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D];南开大学;2009年

4 代军;我国权证市场的定价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晓周;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丹;住房市场系统模型与房价风险管理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肖崎;金融资产膨胀下货币政策的困境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方毅;股市行为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余U喲,

本文编号:1862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862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2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