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微观数据及其宏观含义
本文选题:居民储蓄 + 分布特征 ; 参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10期
【摘要】:文章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考察。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水平高于农村,但储蓄在农村居民之间分布的不平等程度却高于城镇,将教育和医疗支出计入消费以后,中国的居民储蓄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2)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LCH)不同,中国家庭的储蓄率表现出随着户主年龄上升而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考虑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生命周期特征。(3)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与其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家庭之间的储蓄差距已经超过了收入差距,绝大多数储蓄集中于少数高收入家庭。文章最后探讨了相关结论的宏观政策含义。
[Abstract]:( 2 )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life cycle model ( LCH ) , the savings rate of Chinese household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urban areas .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研究”(7107307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07&ZD009)资助
【分类号】:F83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2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3 德怀特·帕金斯;杭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解释与展望[J];江海学刊;2007年01期
4 万广华,史清华,汤树梅;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5 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6 杨汝岱;朱诗娥;;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12期
7 何立新;封进;佐藤宏;;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8 王德文,蔡f ,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9 蔡f ;;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占友;易鹏;;对传统消费函数模型的比较研究——基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检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2 冯虹;魏士洲;;浅谈从收入分配入手解决在京农民工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王建国;;中国居民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多维健康指标的实证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胡宝娣;汪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5 孙景宇;;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历史与制度的分析[J];长白学刊;2008年05期
6 孙景宇;孟涣晨;;转型新阶段俄罗斯、东欧和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比较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7 蔡f ;王美艳;;How will Population Aging Affect Economic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7年01期
8 史清华;卓建伟;;Civilian Loan Marke Needs Regul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exemplified by 3,331 farming households from Shanxi,Hubei,Henan,Jiangsu and Jilin Provinces[J];China Economist;2007年03期
9 王毅;石春华;;A comparison of Chinese,U.S.savings rat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5期
10 李佳妮;肖六亿;;人地结合模式与农村经济效率[J];创新;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肖霞;;国内外关于休闲消费的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孙自铎;;浅析农地集中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影响、原因及对策[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郑娟尔;;刘易斯转折区间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耕地保护问题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杜莉;潘春阳;张苏予;蔡江南;;房价上升促进还是抑制了居民消费?——基于我国17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8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茶洪旺;和云;;高速增长的GDP与增长中的隐忧[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专辑[C];2007年
10 梁雄军;林云;刘平青;丁守海;;农民工离职行为选择与“民工荒”形成机理——基于1550位农民工“二次流动”的微观视角[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7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宫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地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林军;应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政府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谷雪;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丁鸣杰;基于企业高储蓄的分析谈扩大消费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加双;扩大农民消费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夏青;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关系的数量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贺麟;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何泽慧;日本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滕菲;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何平;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孟昕,黄少卿;中国城市的失业、消费平滑和预防性储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06期
3 龙志和,周浩明;西方预防性储蓄假说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0年03期
4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5 袁志刚,宋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6 李焰;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7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8 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9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10 朱国林,范建勇,严燕;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和数据[J];经济研究;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明;林明恒;许小苍;;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09年36期
2 唐旭;;中外储蓄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1985年01期
3 何新华;曹永福;;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6期
4 李澄路;王东辉;;对于中国居民储蓄率的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6期
5 乔虹;宋宇;;中国的储蓄率及其长期走势[J];金融发展评论;2010年01期
6 陈新华;;关于提高居民储蓄率的几点认识[J];金融与经济;1992年05期
7 李成;王焱;;居民储蓄与股票市场联动的实证分析[J];河北金融;2007年07期
8 叶琳琳;;中国城市化与居民储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2期
9 陈婉婷;;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长期影响及对策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德新;杨亚新;;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中波浪的分布特征[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魏永敬;赵焕彬;霍洪峰;;“腾空外摆莲360°接提膝独立”足底压力分布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杨惠根;胡红桥;刘瑞源;黄德宏;佐藤夏雄;卷田和男;;午后极光的概要分布特征[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鄢洪斌;朱均安;;江西山洪灾害分布特征与预报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苏化龙;马强;肖文发;胥执清;刘小云;刘三仔;;三峡库区猛禽分布特征及生境类型初步研究[A];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胡能勇;戴塔根;蔡让平;;湖南省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探讨[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田宏伟;;河南省紫外辐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邓芸芸;贾丽娟;李康;戎志毅;殷浩文;;上海市垃圾焚烧厂周围农业土壤中二VA英的含量以及分布特征[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9 杨华云;薛斌;周珊珊;刘维屏;;浙江舟山渔场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垂直分布特征[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杨刚;伍钧;孙百晔;周红艳;;雅安市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雪艳;中国高储蓄率引起世界关注[N];中国保险报;2008年
2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金铎;增加公共支出可有效解决经济失衡[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阮奇 何鹏;人口红利还能享受5-10年?[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韩馨仪;储蓄“悖论”:“负利率”了为何还存钱?[N];中国财经报;2010年
6 ;资本流动变化折射储蓄与投资动向[N];上海证券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刘诗颖;樊钢:缓解储蓄率过高“三步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董素玉 聂焱 刘菊花;14万亿存款掀不开消费盖子[N];文汇报;2006年
9 李扬 殷剑峰 刘煜辉;两个基本方略应对当前流动性过剩[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俞天白;慎对“中国率先突围论”[N];上海金融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孙惠民;乌梁素海富营养化及其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3 江洲;基于分布特征与宏观经济因素的证券市场收益率描述与预测[D];湖南大学;2008年
4 胡波;中国紫外与光合有效辐射的联网观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孙娜;北冰洋、白令海、南海南部海域氟氯烃分布特征及其水团示踪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王玉瑾;滥用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及毒物动力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7 梁骏;南京酸雨对土壤和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刘志勇;长江口及苏北潮滩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钚(Pu)的分布特征与环境意义[D];南京大学;2011年
9 崔周旗;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D];西北大学;2005年
10 王再岚;内蒙古西部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烨;华北地区气溶胶分布和层积云结构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邓育武;西藏南部冰川系统雪线场的建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马壮林;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分析及预防对策[D];长安大学;2006年
4 薛志林;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5 徐华;千家坪林区珙桐分布及其培育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黄明辉;超细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的应用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李伟伟;苏南地区水田杂草潜群落及潜综合草害评价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宗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东海泥质区的分布与沉积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曾淼;广东省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与腹泻性贝类毒素分布特征[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席伟彦;宁夏银南灌区湿地分布及其对水量平衡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18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91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