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电子银行发展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1 20:16

  本文选题:电子银行 + 规模发展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电子银行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等方式,向客户提供的离柜式银行服务。电子银行是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网络为媒介,为顾客提供完善及时的金融服务。电子银行业务的主要类型包括:网上银行(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电话银行(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和移动通信网络)、自助终端(多媒体自动终端、自助上网机等)。电子银行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银行业传统的经营运作模式,丰富了银行业务及理财产品,更重要的是电子银行的发展使得银行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为银行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及银行业竞争不断激烈的今天,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在发展中占据一定的主动权。因此,当今各银行已经充分认识到电子银行发展的重要性,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应对挑战、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来抓。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对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做了一个总体介绍。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和文献研究综述。介绍了电子银行的相关理论基础,总结了关于电子银行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第三部分:我国电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首先简要介绍我国电子银行发展总体状况,接着阐述了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和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电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实证分析电子银行的规模发展对银行业绩的影响。运用十六家银行的混合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电子银行规模发展对银行业绩的影响程度。第五部分:电子银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文试着从银行内部治理角度来探究影响电子银行发展的因素。从股权结构、董事会、高管人员激励三个方面考察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实证分析影响电子银行发展的因素。第六部分:结论和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结论及存在的不足,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如何规范及更好的发展电子银行的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网上银行交易规模和网上银行总的交易规模越大的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分红也更高;从总体上来看,电子银行大规模、多元性的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的改进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个人网上银行的发展却与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分红没有显著关系。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助推了电子银行的大规模、业务多样化发展,董事会规模没能对电子银行的大规模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会越不利于电子银行的规模发展。银行强大的资产规模有力的支持了电子银行大规模、业务创新以及多样化的发展。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从改善个人网银交易状况、继续大力发展企业网银业务、股权结构多元化、充分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作用的角度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促进发展电子银行的政策建议。
[Abstract]:Electronic banking is a kind of open public network , such as commercial bank , which makes use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 or open public network which is open to the public , as well as special network established for specific self - service facilities or customers . The electronic bank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and provides customers with perfect and timely financial services . The main types of e - banking include online banking ( using computers and networks ) , telephone banking ( using mobile phone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self - service terminals ( multi - media automatic terminals , self - service online machines , etc . ) . The rise of electronic bank not only fundamentally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 mode of banking industry , enriches the banking and financial products ,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bank greatly reduces the operation cost of the bank and creates huge profit space for the bank . Today , the banks have fu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 - bank , and take the e - banking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 Part One : Introduction .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the methods and thinking of the research ,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article .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arger the transaction size of the online banking and the larger the transaction size of the online banking , the higher the yield of net assets , the dividend per share is also higher ;
As a whole , the large - scale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bank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bank operating performance , but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online banking i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yield of net assets and dividend per share .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contributes to the large - scale development of e - bank .

At last ,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whole text , aiming at the result of the positive analysis ,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bank ' s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rsonal online banking transaction status ,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network banking business ,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equity structure , the full play of the role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良芳;电子银行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J];金融经济(宁夏);2004年05期

2 ;走近电子银行 尽享缤纷生活(二)[J];卓越理财;2006年10期

3 蒋艺;;小鬼当家,从电子银行开始[J];卓越理财;2007年04期

4 ;电子银行[J];卓越理财;2009年05期

5 李明富;;以安全建设促网银发展[J];金融电子化;2005年10期

6 曹戈;;李育华:打造中高端金融服务平台[J];卓越理财;2007年03期

7 ;走近电子银行 尽享缤纷生活[J];卓越理财;2006年09期

8 邢芳;徐健淞;;电子银行品牌推手 蒋笑凡[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7年36期

9 刘芳;管娟;;成都农商行网银建设情况分析[J];大众商务;2010年16期

10 张新莲;;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引领百姓走进金融服务“e”时代[J];新疆金融;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友;;网上银行风险管理探析[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工科卷)[C];2005年

2 曹岳;尤扬;;浅析网上银行客户身份鉴别安全[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耿志民;;网上银行的发展及监管研究[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4 詹少仙;骆念蓓;;个人网上银行顾客忠诚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陈晓禹;;银行与网络[A];全国计算机网络应用年会论文集(2001)[C];2001年

6 闫秀霞;缪征;仲敏;龙锬;达小奇;;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品牌战略的设想[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3—2004年度)[C];2004年

7 肖联民;周莉;史向辉;;打造离柜式数字银行 推进社会缴费通进程[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李佳伟;邹建成;;一种新的基于数字签名技术的网上银行安全方案[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王文超;;消费者对网上银行采用行为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个基于TPB模型的延伸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邵兵家;杨霖华;;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昆;姜建清:工行四年内40%业务搬到网上[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郑晓波张达;工行一半业务四年内移师互联网[N];证券时报;2006年

3 周科竞;电子银行的便利与无奈[N];北京商报;2007年

4 唐峰;工行广西分行电子银行去年交易额超万亿[N];广西日报;2008年

5 本报特约撰稿 恭三门;网银纠纷谁举证[N];计算机世界;2009年

6 郝峥嵘;排队难题 凸现电子银行短板[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7 高雪娟;节能我的业务我处理[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8 蒋长云;工行推广电子银行破解排队难题[N];南通日报;2007年

9 见习记者  王睿;电子银行,各有千秋[N];上海金融报;2006年

10 王仕洋邋唐峰;工行广西分行迎来“电子时代”[N];广西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良;中国电子银行风险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国智;电子银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Fadi Wassouf;[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新浩;自助服务使用行为对顾企关系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胡静;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张炜;网络银行监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眭鸿飞;P2P匿名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赵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徐红云;匿名通信系统中重路由及分级匿名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10 曹彤;我国中型商业银行零售银行客户体系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小;论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D];暨南大学;2010年

2 周海斌;岳阳工行个人网上银行营销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武晓达;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控制及防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雷婷;基于客户感知的我国网上银行信息安全产品的顾客满意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国坚;网上银行之路[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6 吕敏敏;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陈鲤平;我国发展网上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邱健;论网上银行在我国之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9 刘云川;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网上银行分析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刘巧娥;网上银行持续使用行为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0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920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0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