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中美储蓄率比较:从核算口径到经济含义

发布时间:2018-05-22 15:34

  本文选题:储蓄率 + 国民经济核算 ; 参考:《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从核算口径考虑中美两国储蓄率的最大差异主要是美国通常使用净储蓄率的概念,中国的储蓄率是包含折旧的总储蓄率概念。无论以什么口径衡量,都不改变中美两国各自储蓄率的变动趋势;不改变中国国民储蓄率高,美国国民储蓄率低的结论;不改变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美国个人储蓄率低的实际。中美两国储蓄水平差异的背后反映的是在中国体制改革过程中,居民传统安全感的丧失,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的缺失,以及政府经济支配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坚定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约束企业和政府分配行为、防止公共部门利益固化更具有长远意义。
[Abstract]: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avings rates is that the concept of net savings rate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savings rate is the concept of total savings rate including depreciation. No matter what calibre we measure, it will not change the trend of the changes in the respective savings rat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will not change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a's national savings rate is high and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avings rate is low; and it will not change the fact that China's household savings rate is high, and the United States' personal savings rate is low. The difference in savings level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flects the loss of residents' traditional sense of security, the lack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dominance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reform. Therefore, while firm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peeding up the reform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t is of more long-term significance to restrain the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distribution and to prevent the interest of the public sector from solidifying.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
【分类号】:F8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2 陈利平;;高增长导致高储蓄:一个基于消费攀比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5年11期

3 何新华;曹永福;;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胜;祁春节;;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源与发展趋势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2 陈享光;刘霄;;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6期

3 蔡f ;王美艳;;“未富先老”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挑战[J];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4 任碧云;;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及中国目标模式的选择——基于高储蓄率、高贸易顺差背景的思考[J];经济经纬;2006年04期

5 李通屏;李建民;;中国人口转变与消费制度变迁[J];人口与经济;2006年01期

6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7 陆杰华,肖周燕,王烨;2004: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01期

8 都阳;;中国低生育率水平的形成及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5年12期

9 黄伟力;隋广军;;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基于修正黄金律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蔡f ;;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永香;;对国外及东亚地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论[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生;中国转型期消费信贷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庞丽;经济增长中能源政策的计算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于冬;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国际资本流动性及效应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伟;中国经常项目的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许雄奇;中国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黄伟力;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科威;含劳动收入的动态消费—投资组合选择理论及应用[D];复旦大学;2007年

8 张盈华;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段平方;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苗振洲;中国资本市场效率问题探析[D];郑州大学;2006年

2 袁友文;“人口红利”期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3 朱洪;中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4 李德友;基于人口红利的广东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伟;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日本政府的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赵春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陈中;宏观视角的流动性测度方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家新;政府储蓄的形成:从财政收支角度所作的考察[J];财经科学;2002年01期

2 齐天翔;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居民储蓄研究——兼论不确定性与居民储蓄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0年09期

3 施建淮,朱海婷;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平;谈谈《国民帐户体系》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核算国民收入的差别和资料换算方法[J];中国统计;1980年Z1期

2 ;前言[J];东南亚研究;1980年03期

3 汪祥春;谈谈积累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数量关系[J];财经问题研究;1980年01期

4 刘长新 ,苍开极;试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国民经济核算的一种形式,经济计划管理的系统工程[J];财经问题研究;1980年02期

5 大来佐武郎;朱根;孙守铮;;八十年代日、中、美三国经济关系展望[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4期

6 赵春新;关于经济核算问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81年00期

7 森口亲司,彭晋玮;日本经济的宏观与微观[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12期

8 郑艳新;;建国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问题讨论简介[J];财会通讯(综合版);1981年06期

9 熊大凤;;如何划分物质生产部门[J];江汉论坛;1981年04期

10 丁剑峰;;浅谈储蓄在调整时期的作用[J];上海金融;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江华;张卫东;;试论家务劳动的统计[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冯士雍;;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抽样调查方法及相关问题[A];北京市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1年

3 高敏雪;;环保活动核算与绿色GDP调整有关问题辨析[A];北京市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1年

4 陈静;;美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指数体系[A];北京市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1年

5 李鹏;袁强;方福康;;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功能与经济增长[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6 谢灵;;我国财务会计目标探析[A];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侯志强;;浅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A];北京市第十二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3年

8 朱启贵;;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发展[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刘子兰;;养老金计划私有化问题研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豆建民;;我国省际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卫容之;实施知识发展战略[N];国际金融报;2000年

2 记者 王一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与国际接轨[N];经济参考报;2000年

3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李正信;长期合作 以诚取信[N];经济日报;2000年

4 记者 刘建锋;把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5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茅于轼;出口退税不合算[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6 耿志民;世界养老保险制度私营化改革的经济学断想[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7 袁志刚;从宏观经济学看养老保险体系[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李建兴;500亿国债:为经济再添一把火[N];人民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陈钢;资本经营:技术创新的助推器[N];新华日报;2000年

10 黄文;美国人创富有自己一套[N];信息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秋碧;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2 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3 沈宗范;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外资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徐明生;人力资本计量及优化配置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5 范德胜;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高云峰;北京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刘俊昌;林业产值的计量、分析和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

8 田立中;经济转型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英;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姚海明;中国金融路径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结构与效率[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王睿);人民币自由兑换:理论、实践与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2 郑刚;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李晓晖;我国的居民储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翟丽花;国民核算与企业核算一体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王洪波;国民经济价格核算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6 杨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环保指标设计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7 王敏;论我国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8 钟春平;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效应与经验分析[D];湖南大学;2001年

9 陈曜;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国民经济核算的拓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10 陈梅;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制及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22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922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8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