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融合——以金融核心课程群为例
本文选题:课程群 + 课程内容 ; 参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S1期
【摘要】: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去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提高课程实施效率,这对同一对象施教才有意义,所以本文针对课程群建设中的课程内容的建设,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融合与更新。本文重点以金融学的核心课程群为例,阐述如何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
[Abstract]:The purpose of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is to remove the duplicate content between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which is meaningful to the same object of teaching, so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in the course group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and renewal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different cours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Taking the core curriculum group of fina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e specialty and integrate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teaching.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
【分类号】:F83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曾庆军;邓志良;朱志宇;陈小惠;徐绍芬;谢成祥;;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年01期
2 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3 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04期
4 魏小琳;;后现代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5 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耀嵩;;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王秋红;唐洋;徐明;;浅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精品课程建设[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刘加伶;曾庆森;闫河;;基于数据库技术的课程群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4 高瞩;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雷红艳;邹汉斌;;加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05期
6 韩萍;倪育德;苏志刚;刘瑞华;钟伦珑;石庆研;;信号类课群建设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刘朝英;宋哲英;宋雪玲;;基于MATLAB的控制类课程群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S2期
8 刘宏文;;优化教师结构 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探讨之师资队伍建设[J];鄂州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9 徐凤生;李天志;李海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探析[J];福建电脑;2007年03期
10 崔忠农;周晓春;宋文义;;试论精品教材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雄;娄嘉鹏;庞岩梅;;“网络安全”课程群构建的思考[A];Proceedings of 2011 National Teaching Seminar on Cryptograph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NTS-CIS 2011) Vol.1[C];2011年
2 梁亚雄;;对精品课程建设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3 ;On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ions[A];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Health Networking, Digital Eco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Proceedings(Volume 2)[C];2010年
4 ;Specialty Training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Pattern and Course Groups[A];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3)[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魏小琳;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3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湘;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孔晓明;高等学校课程多样化的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3 孙存昌;自组织视野下高校课程特征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4 肖章柯;我国高校地学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郑晓莉;地方性本科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策略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7 姚君;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强;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苏;华东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建设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莹;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潘双来,邢丽冬,胡寿松;信号、系统与控制课程群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年06期
2 江冰,王萍;电子技术及微机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年06期
3 李海芬;提升本科生就业能力与本科教育改革[J];高教探索;2004年04期
4 张永梅,陈立潮,吴志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02期
5 李崇爱;后现代主义视域中传统课堂教学的缺失及其改革走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0期
6 李海芬;戚业国;;课程设计管理: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的关键[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7期
7 黄志成;试论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8 姜勇,郑富兴;后现代知识状况与新教育观的呼唤[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9 张富忠,罗成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电子技术;2003年1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潇囡;;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融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4期
2 王春;;职业教育与技能鉴定有效融合的实践探讨[J];中国报业;2011年06期
3 李斯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0期
4 金莉莉;;城商行企业文化建设共性与特性的有效融合分析[J];当代经济;2011年14期
5 何丽芳;;“旅游文化”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6 张倩;;儒家文化与中国市场经济演绎的动人乐章[J];企业导报;2011年12期
7 丁俊;;论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8期
8 张纬凌;;地图制图与生产新思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0期
9 雒园园;;刍议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8期
10 梁袁华;庞桥;;孔子教育思想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黄男;赵海银;郭兴杰;;循环经济的内涵:环境与经济的融合[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2 寿航涛;;固网与小灵通网络融合的技术分析[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谢燮;;论音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刘舒;;从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势看“融媒”时代的到来[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曾洪立;;与“自然”融合——秀起堂VS落水山庄[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波;周焯家;田晓滨;罗春山;;KingⅢ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经胸侧前方椎体三维矫形术[A];2009第一届贵州骨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舒;;从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势看“融媒”时代的到来[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8 隗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梁泉;;手机游戏与PC网络游戏的融合[A];通信发展战略与业务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蕊;陈瑞;;将清洁生产融入环境管理体系的探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卧松 编译;课程内容增加 日本发布补充教材[N];中国教师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欣;Avaya融合之后[N];计算机世界;2002年
3 本报记者 乌云斯琴 杜军玲;“三网融合”势在必行[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迅文;互联网与电信融合就是未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张九陆;互联网、电信融合就是未来[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6 深圳商报记者 李钦;深港金融业加速融合[N];深圳商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马文方;融合的重要[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8 特约记者 阿勇;融合:期待之中的精彩[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9 竞辉 曾娅;信息产业在融合中发展[N];文汇报;2000年
10 张凯;缩小数字鸿沟 促进“三网”融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雅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春红;超光谱遥感图像降维及分类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3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姚红兵;复杂流场光学CT理论与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5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冀新;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叶如兰;冲撞·融合[D];复旦大学;2009年
9 朱俊杰;高分辨率光学和SAR遥感数据融合及典型目标提取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10 王晓广;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法律文化冲突论纲[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重;关于语文教育与语言知识关系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贾腊江;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D];西北大学;2005年
3 林辉春;试论语文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4 崔玲;现实与幻想的合奏:菲利普·罗斯的《鬼作家》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D];厦门大学;2007年
5 刘小兵;论现代奥林匹克与中国传统体育伦理的冲突和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松松;WTO规则与中国法的融合及适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董悦涵;米多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和原生质体的融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莉;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和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贺晓梅;论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综合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龙琦;论审美教育与道德情感培养的融合[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01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001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