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预期形成、锚定:基于消费者和经济学家预期的分析
本文选题:通货膨胀 + 预期形成 ; 参考:《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4期
【摘要】:本文在区分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和经济学家通货膨胀预期的基础上,研究通货膨胀预期形成和锚定的特点,发现经济学家通货膨胀预期呈现不规则的正态分布,往往在通货膨胀实际值较低时更多的经济学家做出偏高预期。居民通货膨胀预期显示低收入阶层对物价上涨更为敏感,大城市居民通货膨胀预期最敏感。总体如果半数以上的人认为物价上涨,则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概率增加。发现居民物价预期指数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但经济学家通货膨胀预期却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发生。国际比较发现英国居民物价预期指数显著高于中国。锚定通货膨胀预期的关键是防止通货膨胀预期加速形成,防止中央银行陷入通货膨胀预期陷阱,为此需要单一化中央银行职责,建立通货膨胀预期中期监测机制,竖立中央银行反对通货膨胀的信任度。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istinguishing resident inflation expectations from economists' inflation expectat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and anchoring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s, and finds that economists' inflation expectations show an irregular normal distribution. More economists tend to make higher expectations when inflation is lower in real terms. Household inflation expectations show that low-income groups are more sensitive to rising prices, with big city residents most sensitive to inflation expectations. Overall, if more than half of people think prices are rising, the probability of hyperinflation increa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sumer price expectation index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inflation, but economists' inflation expectations do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inflati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found that the British consumer price expectations index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hina. The key to anchoring inflation expectations is to prevent the accelerated formation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s and to prevent the central bank from falling into the trap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s. For this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single out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entral bank and establish a medium-term monitoring mechanism for inflation expectations. Set up the central bank's confidence against infl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分类号】:F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争艳,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金融研究;2004年11期
2 肖争艳;唐寿宁;石冬;;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异质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年09期
3 张蓓;;我国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9年09期
4 杨子强;;通货膨胀预期、物价水平与货币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百户企业、千户居民的问卷调查[J];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辉,刘洋;从操作工具看中国货币政策改革[J];财经科学;2005年03期
2 王晓芳;王学伟;;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8年03期
3 李云峰;;中央银行沟通是否更有助于预测官方利率决定——来自《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证据[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4 李春琦;翁毅;;我国居民通胀预期的测度:基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数据的方法[J];财经研究;2012年04期
5 马宇;;外部冲击、公众预期与价格波动[J];财贸经济;2009年12期
6 王晓芳;王学伟;;我国货币需求的变动及其决定机制——基于VEC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9年01期
7 陈学彬;周光友;徐明东;;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J];金融论坛;2011年05期
8 陈享光,李学彦;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3期
9 温涛;陈思;;公众预期、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兼论通胀持久性的地区差异[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3期
10 楚文静;;浅析通胀预期及其应对措施[J];大众文艺;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时芬;;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及民众对政策反应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周国富;谢卿;;中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综述及实证检验[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姜梅华;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袁晨;具有异质主体的非线性动态定价模型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3 李颖;中国物价波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潘方卉;基于预期、持续性和波动性的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孙晓峰;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D];厦门大学;2007年
6 苏h椒,
本文编号:2015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015300.html